“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2024-12-0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朱全宝

  朱全宝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首先要明确改什么、不改什么,否则就可能南辕北辙,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综观历史,有的改革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重大矛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的改革反而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改什么、不改什么。该改的没有改,不该改的又改了,这样的改革必然会失败甚至犯下颠覆性错误。我们的改革历来都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澄清了思想谬误,校正了改革开放的方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阐述这一问题,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足见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新时代,正是因为坚决做到“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中国式现代化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向前推进、展现广阔前景。

  什么是不该改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改革中守正的内在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再过多长时间也不能改。为什么这些都是不该改的?因为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如果在这些方面动摇了,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而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那改革就会严重脱离中国国情,就会有“改旗易帜”“改变颜色”的危险,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我们不能为改而改,不能稀里糊涂地改,在“不该改的不改”这一点上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

  什么是该改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这就明确了什么是该改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改到位。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只要是符合这个总目标的,是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都要下定决心、铆足干劲,一心一意去改、一项一项去抓,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通过不断创新,有效解决阻碍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教师要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11-07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改革开放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

    11-07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