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世界因“一带一路”而更美好

2021-11-01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 王义桅

  世界会更美好吗?西方有些国家认为,不会。因而出现反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乃至极端思潮蔓延。全球化何去何从?世界何去何从?人类面临十字路口。

  而中国给出了响亮的回答:是的,世界会更美好。原因之一,是有了“一带一路”倡议。世界因为“一带一路”而更美好。

  “一带一路”提出3年来,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对世界产生了多重影响。

  第一,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指明方向。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投资实体经济而非制造金融泡沫,成为国际共识。发达国家搞再工业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再工业化等无果而终或遥遥无期的情形下,“一带一路”倡议就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最可行、最有影响的国际合作倡议,引领了世界经济走出低迷、振兴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大方向,也给全球投资者带来了希望。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使顺周期下形成的巨大产能和建设能力走出去,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和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迫切需要,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

  第二,世界纷纷向东看,学习中国,走符合自身国情发展道路蔚然成风。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一带一路”,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持积极态度,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而发展起来,其他国家也正在走出对西方普世价值和华盛顿共识的迷信,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

  第三,确立了继续推进全球化的信心,打造包容性世界经济。如今,西方发达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不足40%,不再是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全球产业布局的重要供给侧。建设“一带一路”,中国欢迎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参与到合作中来。“一带一路”不是一条,而是很多条,大家都有份,它是开放的、包容的。

  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的看法,经历了一个由观望到响应的转变。过去3年,“一带一路”成果出人意料地多,国内外积极性出奇地高。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自信与自觉,感染、吸引着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合唱之中。

  当今世界,许多人把美好期望寄托在中国,寄托在“一带一路”身上。“一带一路”让世界更加美好。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张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详细]

    10-29 10-10 经济日报 分享
  • 打造制度创新和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把大湾区建设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可以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详细]

    10-29 10-10 光明日报 分享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现代政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等,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其领导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上。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推动人[详细]

    10-28 14-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对党忠诚与不[详细]

    10-28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坚持实事求是落到实处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做到注重实际、实事求是,需要把思想方法与党性要求统一起来,既“身入”基层,更“心到”基层,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详细]

    10-27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思政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详细]

    10-27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进一步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现象,完善学术共同体和同行评议制度,将评议主体责任制贯穿于评价体系设计中,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聚焦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成果进行科研创新。[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民主渠道不断拓宽。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详细]

    10-26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大数据助力政治学研究

    在文本挖掘上,需要进一步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三是实现更复杂的大数据分析目标。现有的大数据分析主要是对数据所体现的政治现象进行描述,尚未具备解释政治现象、发现运行规律以及进行预测的功能,这需要更进一步的技术支持和研究突破。从这个角度看,大数据的开发利用[详细]

    10-25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比较研究中彰显治理效能

    中国政治学界应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中国语境和实践对治理理论进行多样化阐述、本土化提炼,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研究,为治理现代化提供政治学学术支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国大地不断丰富发展中国政治学,构建中国特[详细]

    10-25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