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2024-12-0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杨龙飞 孙昳恒

  杨龙飞 孙昳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呈现形态,使其获得一种全新的文化表现力和创造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在数字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基于数字技术所形成的数字空间,有效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赓续场域,但也存在着片面化理解、娱乐化解读等现象。因此,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强化数字空间的思想价值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文化传播与品牌塑造并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耦合,扩大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加大具有中华文明标识功能的文化要素的数字化传播力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认识新时代的中国。

  丰富数字叙事表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提升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方式。这一方式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在文化的可述与技术的可塑融合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涵。运用数字技术,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记录、数字还原、数字勘测、数字集成,形成信息化聚合、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提升文化可及性,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借助数字化平台的统筹与整合能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叙事表达,通过打造文学、艺术、影视、展览、游戏等各类数字文化产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的内容创新转化。同时,依托不同媒介平台的叙事方式,利用跨媒介叙事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样的呈现形式,实现同一文本的不同演绎,构建相互协同的叙事系统,增强文化多元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从文化产生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中国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形态的集合,体现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及其文化表达。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是人的文化创造力。当前,数字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主体与消费群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场域,要以现实的人为逻辑前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数字空间进行文化生产的主体作用,推动更多人接媒触网的能力,以“文化生产者”的姿态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开发。比如,通过名师直播讲解古诗词、非遗传承人进驻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建立起一个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互交融的、富有视听冲击的空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青年一代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要进一步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使他们成为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意、制作、营销的文化生产主体和文化产品消费主体,凝聚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铜陵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教师要自觉追求教育家精神

    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大教师不能辜负“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必须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的神圣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育家精神作为自觉追求,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勇作燃灯者、争[详细]

    11-07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改革开放是中国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详细]

    11-07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