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社会治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2025-01-1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肖映胜

  肖映胜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和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治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社会治理提供了丰沛资源。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六尺巷里天地宽,一条小巷,见证了300多年前一段相互礼让、以和为贵的佳话。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叫张英,他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旁隙地发生纠纷,张家人向张英求助,张英在家书中这样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人收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吴家人受此感动也退让三尺。这样,就有了六尺巷的佳话。以让促和,以文化人,六尺巷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基层治理经验和智慧。今天,“六尺巷”经验被应用于司法调解之中,“听、辨、劝、借、让、和”六步调解法有效引导矛盾双方互相礼让,在化解矛盾、消弭分歧、凝聚共识中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群众认可。2023年11月,“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门具有历史文化厚重感的大学问,其中遇到的很多现象和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社会治理的镜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核和治理智慧,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溯源,汲取养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理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等宝贵的思想资源,使之与现代社会治理实践相适应,不断夯实和增强现代社会治理的道德根基、法治意识。

  社会治理涉及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等多方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保障,也需要柔性的文化滋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牢社会治理文化根基的重要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了解和利用,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之上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打造鲜明文化标志,以文化的感召力提升公众对社会治理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当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并不是对传统文化不加鉴别全盘继承,搞文化复古主义,而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把历经沧桑传承下来的治理智慧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一方面,注重技术赋能,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全景式呈现和立体化阐释,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注重协同发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内在联系、理顺协同机制、锚定协同发力点,在汇聚合力中让社会治理更显文化底蕴、更具人文关怀。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确保[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同心同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必须坚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水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定能更好促进“人水和谐”,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以法治护航,确保科普工作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同步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必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

    低空经济为什么如此受人关注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拓展了人们的想象边界,描绘了一幅关于未来发展的图景,让人们对“翅膀上的中国”充满期待。[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宏观调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

    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局面,对宏观调控形成巨大考验。特别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党中央沉着应变,于9月下旬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使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一揽子增量政策无论在力度、广[详细]

    01-02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社会学力量

    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不意味着封闭保守、排斥外来知识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形成中国特色并增强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详细]

    12-24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

    “枫桥经验”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几十年来,“枫桥经验”的内涵不断丰富,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我国社会学界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典型,对[详细]

    12-24 16-12 人民日报 分享
  • “牵好头”也要“负好责”

    “牵头”,不仅是名义上的领衔,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遗憾的是,一些牵头单位将“牵头”简化为“派任务、催落实、收成果”的机械流程,忽视了自身作为引领者、协调者的职责。更有甚者,一些牵头单位将配合部门视为单纯的执行者,自己置身事外,不愿承担责任,将“牵头[详细]

    12-20 15-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落差变势能,增长动力更强劲

    这就是超大规模市场的体量优势,回旋从容空间广;这就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叠加效应,优势互补潜力大。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发挥比较优势、缩小发展差距,培育新动能,必将打造出更多新的增长极,推动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详细]

    12-20 10-1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