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质生产力向更深层次拓展

2023-11-14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丁明磊 彭思凡

  丁明磊 彭思凡

  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在什么时代,生产力的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和历史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创新性发展。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强调的是创新和创造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突出人才为本,充分发挥劳动者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科学地揭示了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和战略需求,探索了发展科学技术并与革命斗争、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路径。从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取得了辉煌的科技创新成就,奠定了科技创新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新质生产力,才能全面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需要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经济活动相互衔接、相互结合的复杂过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才能成为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成长空间。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科技创新是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变大变局格局变化的关键力量。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尚未找到有效的新增长动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3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远低于3.8%的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大国战略竞争升级,地缘政治对抗加剧,粮食、能源、金融、气候、疾病等全球性挑战前所未有,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中国坚持做全球增长的动力源,以自身新发展不断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近十几年来,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超过30%。现今,中国积极发展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新质生产力,必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是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重要力量。

  前沿颠覆性技术的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加快突破,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扩散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不断飞跃。以科学技术新原理、新组合、新应用为基础产生的突破性创新,有望推动相关产业乃至全球经济的革命性进步。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与生物、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加速融合,加快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现、验证、应用,打造下一代科学范式,催生智慧医疗与健康、生物制造、智能交通与物流、生物能源等新产业,极大地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和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重大场景的牵引不仅将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还会加速前沿技术的迭代升级,元宇宙、智慧工厂等细分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推动先进通信、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数字孪生等技术的集成创新。科学技术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等交叉融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高效协同联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资源向生产要素的形态加速演进。数据已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并与其他生产要素高效协同,颠覆传统生产方式,一起融入经济价值创造的整个过程,大大缩短了全社会创新链并创造出更高价值,传统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交互影响,正在深刻改变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路径,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对于引导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不断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现代化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新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卓越的科技力量。科技赋能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引领未来科技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我们要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坚持系统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从科技创新供给侧大力支持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支持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成果产业化。加强前沿颠覆性技术和原始性创新的预测研判和“技术意外”预警,围绕国家需求,精准识别和投资具有使命导向和战略意义的重大源头技术、前沿技术、未来技术,鼓励产业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快云服务、算力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高标准推进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技术和数据要素流通并与资本等其他要素深度融合,创新要素开发利用机制。加快推进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推进数据确权、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自动驾驶、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前沿领域立法工作,健全权利保护、交易流通、开放共享、安全认证、利益分配等基础制度。

  三是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创新高地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共同体。加强创新资源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优化配置,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投资共建面向前沿科技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场景创新实验室、未来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形成集跨界创新、人才培养、无缝转化和科技投资于一体的“四链融合”机制。

  四是开拓新兴科技应用场景。面向碳中和碳达峰、健康中国、乡村振兴、制造强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元宇宙等大规模示范应用提供场景机会,创造领先市场,不断完善和优化场景开放政策措施和制度成果。围绕新兴前沿技术的孵化、应用和迭代,瞄准未来社会形态,加强重大场景综合创新试验,建立新经济“监管沙盒”机制,营造包容开放创新生态环境。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创新政策评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抓实干、唯实争先,保持奋进姿态、激发创新活力,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积极探索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的现代化新路子,奋力谱写奉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详细]

    11-13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金融为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便民,这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具体的实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目标和前进动力,积极运用金融手段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锲而不舍向前走,我国金融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使广大[详细]

    11-13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系统观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完成好这一首要任务,需要我们妥善处理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之间的关系、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详细]

    11-10 11-11 光明日报 分享
  • 进博会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联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提升开放合作平台功能。强化虹桥商务区进口集散功能,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贸易平台和国别商品交易中心。借力进博会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与全球接轨的国际供应链服务保障体系。对标国际营商规则着力推进全面开放,加快构建一个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内[详细]

    11-10 11-11 光明日报 分享
  •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不久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党领导金融工作取得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高度概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八个坚持”。这“八个坚持”,是我们党对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道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谱写新征程上的巾帼荣光

    [详细]

    11-09 10-11 大众网 分享
  •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善现代化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加大对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统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在技术攻关、产业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增强产业政策协同性,加强政[详细]

    11-09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详细]

    11-09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

    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各项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详细]

    11-09 11-11 分享
  •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五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革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资源中最关键、最稀缺的顶尖部分。[详细]

    11-07 10-11 光明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