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张嘉明
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实现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赋能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推动金融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实现科技与金融相互促进、相互赋能,才能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强劲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侧看,科技金融需要聚焦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比如,应更加注重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处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企业面临着不同的金融需求,需要金融业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往往周期长、需要的资金量大,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才能助力科研攻关突破瓶颈。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对金融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出更高要求。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前景往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融资面临着信息不对称风险,而金融的数字化智能化有利于解决相关问题,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助力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发展。
从供给侧看,金融机构在政策引导和监管下,开展业务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才能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金融支撑。比如,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作用,鼓励银行服务下沉,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推动银行机构提高科技型企业“首贷率”,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再比如,充分发挥金融保险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等功能,打造特色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有效满足科技型企业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深入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尊重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更多金融资源引入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真正有潜力的企业定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成长壮大。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未来,以强大的金融有力支撑科技和产业创新,用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需求,支持实现从研发到量产质的飞跃,必能以科技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牛乐耕
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雄心壮志,敢于探索科学“无人区”,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推出更多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详细]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有利于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纪律不严,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之际,我们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与您一起学习领会。[详细]
今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加速应用,科技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展现出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大好前景。“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要求,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应有之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详细]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越开放,就越主动,越自信。立足西部、着眼全国、联通世界,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定将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详细]
放眼神州大地,新兴产业正涌动活力、向阳生长。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必能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详细]
实体经济是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详细]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又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促进文旅共赢、产业共融,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详细]
推进“公转铁”,应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做到“宜铁则铁”“宜公则公”“宜联则联”。聚焦问题、打通堵点,在丰富多式联运服务产品、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推进运输服务规则衔接等方面下功夫,必能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详细]
只有在一个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中,经营主体才更有动力去从事创造创新活动。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必须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