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庄文楚
徐晓涵 李 毓
洙泗书院是有关孔子的历史文化遗存,位于今曲阜市东北4公里处的泗河南岸。根据资料记述,洙泗书院就是孔子晚年讲学的地方,后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洙泗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汉代至宋金一直称为讲堂或先圣讲堂,元代至元年间改称洙泗书院。因圣人圣迹,洙泗之间的弹丸之地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文化高地,为世人所纪念仰望。
洙泗书院因书院南临洙水,北近泗河,故以“洙泗”命名,但自汉代至宋金时期洙泗书院一直被称为讲堂,也曾是孔尚任隐居之地。洙泗书院与孔子之间的联系要追溯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那时孔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他自此放弃了从政的想法。此时的社会已面临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周代礼乐制度濒临崩溃的局面,作为礼乐文化载体的《诗》《书》《礼》《乐》等文献典籍也遭到严重破坏。政治、文化上的衰败与萧条令孔子痛心疾首,虽然“仁政”“德治”的思想得不到当权者的认可与采纳,但其并未放弃文化救国之路,因而转向收徒讲学,与众弟子讲道于洙泗之间的“先圣讲堂”,孔子及其弟子与洙泗书院的故事至此展开。
关于孔子在洙泗书院整理“六经”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据《续修曲阜县志》卷四记载:“(孔子)乃与群弟子讲道于洙泗之间,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虽然其作《春秋》的地点为曲阜城南6公里的息陬村,但在洙泗书院期间孔子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辅助了其逐渐形成独有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仁者爱人”,主张“正名”,按照周礼的标准来匡正当时混乱的等级名分。针对社会伦理,其提出了“仁”的思想,并把人们的社会行为都纳入道德的范畴,作了具体的阐释。可以说,洙泗书院不仅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交流情况,同时也见证了孔子思想上的转变与形成。
自孔子修书讲学之后,洙泗书院一直作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而被世人尊崇。汉光武帝东巡过鲁曾在此停留。据《阙里文献考》记载:“汉时诸弟子房舍,井瓮犹存,光武帝击破董宪于昌虑还,过鲁,坐孔子讲堂,顾指子路室诣左右曰:‘此吾太仆之室也’。”可见东汉时期讲堂还基本保留原来的面貌,至金时变成独立的院落,后来由于时间的久远,在元代初期已毁塌殆尽,成为一片废墟,“故基化为禾黍”。元代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孔子第五十五代孙、曲阜县尹孔克钦出资在讲堂旧址实施重建,因其南临洙水、北近泗河,并将其定名为洙泗书院并一直沿用至今;重建后的书院有殿、堂、门、房等建筑,设山长一人,后书院由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滨任山长,自此而后,专用孔氏奉书院祀事。明代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衍圣公孔弘泰以维修阙里孔庙余资重修书院;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改书院山长为国子监学录,秩正九品;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书院院门毁于战乱;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巡按御史李献捐资重建书院大门并维修书院,修缮后的书院有正殿三间用以祀孔子及儒家“四配十二哲”,东庑西庑各三间用以祀群弟子,此次修缮奠定了书院的格局。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相继修葺,乾隆《曲阜县志》记载“庙制大成殿五间祀先圣、四配十二哲,东西庑各三间,前为讲堂,又前为书院门三间,四周缭以垣,有石碑曰洙泗书院”,可见洙泗书院当时的规制大于明代嘉靖之制。
现在的洙泗书院为一古代建筑群,坐北朝南,红墙环绕,前后三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整座建筑掩映在一片苍松翠柏丛林之中。书院南北长136米,东西宽99.4米。建筑分为三区,东区有更衣厅,西区前有礼器库,后有神庖、神厨,中区前后两进庭院,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两庑等。书院前有南北长近200米古柏夹峙的神道,神道南端建有跨路石坊一座,坊额上刻“洙泗书院”四个大字,原为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衍圣公孔闻韶立,现存石坊为现代复建。门东有“洙泗书院”石碑,为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书院山长豁识达所书。洙泗书院1985年被列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修并重建外围墙,1992年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洙泗书院作为与孔子及其后裔有直接关系的书院,它所发挥的功能主要集中于纪念与祭祀。自明初的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起,朝廷诏定“衍圣公”属官含洙泗书院山长一职,主要职责为主持每年的各种祭祀活动。如孔闻韶于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袭封“衍圣公”后,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以尼山、洙泗等书院每年的祀事无人主持为由,奏请其弟孔闻礼主之。明代的陈镐在《阙里志》中就将其称之为“洙泗书院圣庙”。乾隆《曲阜县志》说:“书院者,本为春秋讲学而设也。今朝祀虽肃,而弦诵之声无闻,戾厥旨矣”,可见祭祀之意。这也成为洙泗书院区别于历史上其他书院的一个鲜明特色。
现如今,为推动洙泗书院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应有的无形资源效应,经曲阜市政府批准,曲阜市文物局以洙泗书院为载体联合社会优秀资源合作成立洙泗书院国学院,旨在发挥儒家文化源头的影响力,为文化继承与弘扬培养接班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庄文楚
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数字经济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沿,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指[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8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提升干部这三种本领。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详细]
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消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既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又是当前形势下积极应对需求收缩、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详细]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详细]
水运连着国运。一部泱泱大国的治国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挠的治水史。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最多的,“水”是主题之一。而通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除了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以地域视角分类,还有便是以长江、黄河这样的水系来统领。[详细]
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愿加大对全球发展合作的资源投入,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既是我国持续推进国际发展合作和援外事业[详细]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详细]
心合意同,谋无不成。中国举办的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给许多国家民众带来新机遇,成为互利共赢、造福人民的生动写照。在斐济,菌草技术被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农民称菌草为“致富草”;在卢旺达,3500多户家庭参与菌草生产,每户每年收入增加了1至3倍[详细]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一定能不断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