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2025-02-1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 斌

  李 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困难挑战年年有,但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发展、在历经考验中壮大的。”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自觉用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既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又正视困难、保持清醒。”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少不了会面对各种可以预见或难以预见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要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看,既看到不利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既正视困难和挑战,也关注优势和长处。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具有两面性,只有善于全面、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才能把问题看清、看准、看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优劣势、长短板的重要前提。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面,才能从全局上冷静客观分析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只有掌握经济改革深化、宏观政策优化等,才能稳定投资者有信心、消费者乐观的情绪面。

  当然,把困难想充分、把问题想全面,并不是要把信心和干劲搞丢,更不是给躺平、不作为找借口,而是为了推动事情往积极方向发展、往有利的一面转化,让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用发展的眼光看,同困难相抗衡、和问题作斗争,是实现发展的“必答题”。在发展的过程中,进退两难、左右为难是常有的事,发展本身意味着会产生新的“成长的烦恼”,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靠什么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要靠实现更大的发展。只有知难而上不畏难、攻坚克难不避难,才能实现淡定从容不为难。

  以文化的眼光看,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奋发图强,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从伟大建党精神到伟大抗战精神,从改革开放精神到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始终贯穿着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精神品质。

  用战略的眼光看,困难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纾困解难的良策妙招。从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看,一揽子增量政策显效发力,有效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化债“组合拳”形成合力,为地方财政减压力,为企业发展增动能;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准确研判形势、作出决策部署,确保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与困难坎坷狭路相逢,与风险挑战正面交锋,我们之所以能够从容而自信,靠的是党中央坚强领导,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靠的是党员、干部狠抓落实、善抓落实,靠的是党和人民同舟共济、团结奋斗。

  用历史的眼光看,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难,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不断续写恢宏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斗洪峰、抗地震,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沟沟坎坎我们全跃过,风风雨雨我们全不惧。百年大党、14亿多人口的大国,以彪炳史册的拼搏奋斗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前进步伐,都挡不住我们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辩证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详细]

    02-18 17-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政策创新更好促消费

    激活消费,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过去的“以旧换新”到如今的“购新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单价高、更新快,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新政策不以“交旧”为前提,体现人性化设计,顺应群众期待[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两条鱼循环”看消费增长新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有外媒认为,中国市场将成为2025年全球旅游业繁荣的标志性开端。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内有活力、[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专家学者谈2024中国民生热词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回顾一年来我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诸多热词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内涵。我们[详细]

    02-1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法治滋养民族团结“石榴果”

    法律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善用规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养民族团结的“石榴果”,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详细]

    02-11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于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详细]

    02-1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顺应人民心声和时代潮流的发展理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了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和使命担当。中国的发展理念来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详细]

    02-05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