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于运全 袁 林 刘灵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今年春节,寓意美好的“吉祥蛇”灯组在多个国家展出;当地市民和游客专程来到俄罗斯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参加以“欢乐春节”为主题的新春庙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更是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化认同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都为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不仅是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战略需要,更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一方面,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提炼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价值理念,有助于构建具有广泛认同感和吸引力的叙事框架。另一方面,加强中华文化符号的时代阐释,巧妙地将中华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艺术形式与国际化叙事视角之中,能够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因此,深入挖掘提炼和阐释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是打破文化隔阂、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金钥匙”,而且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抓住“国潮”出海新机遇,打造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新名片。当前,在移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传播格局的推动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出一系列喜人景象。从“中医针灸”到“汉服簪花”,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催生出“国风国潮”新趋势,形成独特的国际传播力量;从“村超”“村BA”到“杨柳青年画”,地方特色文化符号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成为读懂中国的新窗口;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AI微短剧《中国神话》,新型传播形式与数字科技的紧密结合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了内容传播新路径;从《王者荣耀》到《黑神话:悟空》,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不仅彰显深厚的文化自信,更丰富拓展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创新性表达。抓住“国潮”出海的新机遇,创新打造“国潮”新名片,能够有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中华文化力量。
打造中华文化符号热门IP,优化中华文化出海生态。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教育价值及巨大的经济价值。一方面,对于具备深厚底蕴的传统节日、民间技艺等文化符号,通过打造热门IP的形式,如以动漫形式重塑神话传说、用影视呈现历史故事,能迅速抓住受众眼球、引发情感共鸣,使中华文化更具传播力。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平台,将熊猫等IP化后的文化符号进行多元衍生,实现商业价值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多方协同、形成合力,不断优化中华文化出海生态。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调控与引领作用,出台激励政策,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助力文化企业“扬帆出海”;文化机构要以专业视角和创新思维孵化出高质量、高水准的优质文化IP,保障出海文化品质;企业作为市场的直接参与者与开拓者,需要精准锚定海外受众的多元需求,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符号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科技赋能中华文化符号数字化表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先进的数字化呈现手段,使中华文化符号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游戏、潮玩等以独特的创意和形式,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受到大量海外青年受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亮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成为可能,在线博物馆、虚拟展览等数字化平台极大拓宽了文化传播边界,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新舞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为文化智能化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创新,要善用数字智媒技术,紧跟时代发展大势,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步伐。比如,在线上线下交织的传播网络中,创造出与时代潮流相契合的全新文化语境,使其既保有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又能充分融汇现代时尚元素的灵动性,描绘出一幅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现代的中华文化画卷。
积极探寻跨文化传播路径,寻求多元文化共通点。在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理解认同的关键力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深层次上都共享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情感。文化共情,作为一种跨越文化鸿沟、联结人类心灵的强大力量,日益成为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重要纽带。这一过程既要展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又要从文化共性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要积极探寻文化共通点,将中华文化符号与当地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既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融合创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构建更加和谐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
(作者单位: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本版头条文章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组稿、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详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了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和使命担当。中国的发展理念来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详细]
重视速度、不唯速度,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详细]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详细]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和贯彻落实能力,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完成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天的理论版刊发钟才文署名文章,权威准确解读五个“必须统筹”的深刻内涵。[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这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也[详细]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新时代新征程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需要深刻领会构建清廉社会生态这一重要目标。[详细]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党员干部知重负重,在攻坚克难中练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铁肩膀、真本事,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