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王 锋 龙昊扬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正在深刻重塑知识供给模式和教学研究范式。面对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资源整合、实践场域创设、评价体系构建等,可以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质效。
构建全学段思政教育资源库。跨学段、融学科的课程资源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以持续深化的基础。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教学资源整合上仍面临多重考验。在纵向衔接方面,各学段教材一定程度上存在内容重复与衔接不畅的情况,知识体系螺旋上升仍需进一步完善;在资源更新方面,部分传统教学案例难以适配社会热点快速更新趋势,弱化了思政课的现实解释力与价值引领力;在资源配置方面,优质资源区域性集中与基层教学供给相对薄弱,不同程度制约思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需求,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全学段思政教育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智能整合与创新供给。在技术赋能方面,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动解析教材内在逻辑,动态生成学段衔接建议与断层预警,形成“启蒙—体验—探究”的进阶式知识链。在资源生产方面,建立实时响应社会热点的教学资源生成系统,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将时政事件智能转化为适配各学段的案例资源,并自动融入各学校的校园特色思政育人元素。在应用生态方面,形成动态更新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分层资源供给平台,为小学打造沉浸式启蒙场景,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政意识;为中学构建议题式实践工坊,增强学生的思政实践能力;为大学定制思辨型研习矩阵,提升学生的思政理论水平。
创设虚实融合的思政育人空间。多场景、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深推进的实践基础与创新引擎。实践育人环节当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小学启蒙性实践、中学探究性实践与大学创新性实践之间尚未完全形成阶梯式上升路径;线下实践场景受时空资源限制,难以满足规模化、个性化的育人需求,偏远地区学生更面临实践机会结构性短缺的困境;传统实践教学存在重过程轻反馈、重形式轻内化的倾向,学生价值观塑造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闭环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破解实践育人面临的困境,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虚实共生、学段贯通”的智慧实践生态系统。在技术赋能方面,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动态构建历史场景仿真模型与社会问题推演沙盘,实现小学阶段沉浸式感知、中学阶段交互式探究、大学阶段创新式求解的阶梯化实践场景。在空间重构层面,综合运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技术,打造“家庭—校园—社会”多方联动、“理论—场景—情感”虚实融合的实践矩阵。在成效转化层面,构建思政课实践成果智能分析系统,基于大语言模型自动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并生成个性化改进方案,通过思政知识图谱追踪学生价值观成长轨迹,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学生思政素养发展情况分析,形成目标分层递进、数据全域共享、成效持续转化的全学段思政实践智能体,以全面支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育人目标落地。
打造全过程思政教育评估生态。科学化、一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的重要支撑与质量保障。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体系仍存在碎片化、单一化问题。在评价导向层面,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仍占主导,容易导致思政课的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育人目标被简化为分数表征。在评价维度层面,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量化工具,传统纸笔测试难以捕捉学生思想成长的动态轨迹。在学段衔接层面,评价标准相对缺乏纵向连贯性,无法完整刻画学生思政素养的进阶过程,弱化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育人效果。构建全过程思政教育评估生态,可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据驱动—智能诊断—持续改进”的智慧评价系统。在技术支撑层面,通过多模态学习分析引擎,实时采集课堂语音微表情、在线思政学习轨迹等数据,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情感态度计算模型,将价值观形成过程转化为可视化成长曲线。在算法创新层面,开发思政知识掌握度动态评估系统,基于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构建跨学段评价标准转换器,实现小学思政学习行为观察记录、中学项目化评价与大学学术性评估的智能衔接。在系统集成层面,创建全学段周期思政素养数字育人画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预测性分析功能,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每个学生的思政教育背景等信息,从而为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提供指导意见,形成覆盖认知发展、实践参与、价值塑造的多维度智能评价系统。
(作者单位: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牛乐耕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近5年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前沿问题和基本原理问题等的深刻回答上,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更多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详细]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详细]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详细]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将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细,首先应围绕具有前置意义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系[详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攻坚克难既是一种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即时反馈与延迟满足,照见政绩观,折射新理念,要下“绣花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也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工作实绩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审视和群众评判。[详细]
无论是蒸汽机车取代马车,还是智能手机淘汰胶片相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技术进步是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魔法师”,推动就业结构不断向更高价值领域迁移。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覆盖全面的职业技能提升系统,定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