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郭 旭 张和悦
“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在最近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党员领导干部承诺的分量与践诺的重量。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言必信、行必果,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绝非小事小节,而是关系党的形象和作风的大事。唯有始终坚持重信践诺、说到做到,方能展现好样子、引领好风气、赢得好口碑。
承诺于心、践诺于行,才能取信于民。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当了解到寿宁县下党乡山路崎岖、民生维艰后,便承诺一定要去一趟。诺言既出,风雨无阻。1989年7月,习近平同志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从县城出发,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进了下党就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通公路、通电等问题。1991年初,下党第一条公路建成;同年12月,一座250千瓦水电站建成。这场践诺之行,至今仍被当地百姓传为美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抓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把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始终如一从自身做起,为全党作出了表率垂范、树立了光辉榜样。近13年过去了,中央八项规定展现出改变中国的实践伟力,也彰显了我们党言出必行、认真办事、能办成事的品格和决心。这深刻启示我们,凡是承诺过的,哪怕山高路远、困难重重,也要全力以赴去解决、去落实,如此方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赖。
从承诺到践诺的跨越,丈量着一心为民的温度,检验着履职尽责的力度。坚守初心、兑现承诺,就要心系群众、深入基层,经常到情况复杂、问题较多、工作一直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俯下身子听民声、迈开步子摸实情。对说过的话、许下的诺言,抓住不放、扭住不让,能立即解决的就立行立改、马上就办,绝不“踢皮球”,绝不说一套做一套,让群众第一时间感到变化、得到实惠;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判、明确推进举措、拿出时间表,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不落空。扛牢责任、践行诺言,就要不兴伪事、不务虚功,发扬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无论是抓改革、谋发展还是惠民生、保稳定,都要鼓足一股子认真劲、实干劲,敢于攻坚克难、勇于过险夺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推进,以诚心实意的态度和说到做到的作风,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诺出必践、言出必行,既系于党性的砥砺,也离不开组织的督促。要培养践诺的自觉。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在深学细悟中锤炼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弘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使重信守诺成为政治自觉与行动本能。要立起践诺的标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必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吊高胃口、不好高骛远,重在推出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改革举措,落地一批切口小、见效快、示范强的民心工程,确保承诺扎根实际、符合民意,而非凌空蹈虚的“空中楼阁”或脱离群众的“政绩盆景”。要强化践诺的保障。探索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公开亮诺、过程督诺、群众评诺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奖惩的依据,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更加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成事,形成实干担当、竞相争先的生动局面。
责任编辑:牛乐耕
发展的痛点,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抓住一个痛点,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进化”[详细]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引导广大年轻干部勇担时代使命,主动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以先锋之姿、表率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近日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联系指导”作为服务保障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立法机关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立法经验,对于破解当前地方立法面临的挑战、实现地方立法提质增[详细]
当今世界,开放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不惧“逆风”“回头浪”,中国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详细]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更好发挥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详细]
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详细]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详细]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