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互促共进

2025-07-2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孟庆吉

  孟庆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历经岁月沉淀、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的集合体,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轨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为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有序、人民幸福安康提供重要保障。家风如春雨,润物无声,滋养着心灵;法治明规矩,定分止争,维护着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良法善治夯实家风传承之基,以醇厚家风涵养法治社会之魂,使承载民族精神基因的家风文化在法治的护航下生生不息,使蕴含现代文明精髓的法治理念在家庭的沃土中深入人心,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深度融合、互促共进,成就社会文明、法治昌明,更好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把握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密切关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一个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中,长辈们以身作则,教导子女敬畏法律、信守承诺,子女在温馨、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自然会在心中种下道德与法治的种子。当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弘扬优良家风,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备法治观念的公民时,整个社会的法治氛围就会愈发浓厚,法治建设也将具备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法治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普遍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为家风建设提供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比如,民法典等基础性法律对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作出系统性安排。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构筑了和谐家庭关系的法律基础,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这不仅将家风建设提升至法律层面,更通过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扶养赡养、财产继承等问题作出规范,为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此外,法律也对包括虐待、遗弃、家庭暴力在内的违反道德伦理的行为施以惩戒,强化了家庭成员的道德自律意识,引导家庭成员恪守公序良俗,助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充满关爱的家庭环境,为家庭成员全面发展和塑造健全人格提供制度支持,促进了优良家风传承。

  增强家风建设的法治保障。当前,民法典、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对于维护家庭伦理、和谐家庭关系、促进家风建设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强化法治对家风建设的支撑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制度供给。比如,不断完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互敬、勤俭持家、和睦邻里等家庭美德的法律化表达,细化夫妻双方共同培育传承优良家风的具体责任,强化监护人履行道德教育职责的具体要求,明确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在弘扬家庭美德中的权利义务,为家风建设提供更加充分的法律依据。强化法律的规范与引导功能,在立法过程中更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法律条文承载鲜明的价值导向,引导家庭成员确立符合法治要求的行为准则。加强精准普法,适应信息化趋势,利用新媒体平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加强对涉家庭法律法规的权威解读与精准传播,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法律对家风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引领风尚与教育群众的功能,司法机关在审理婚姻、继承、赡养、监护权等家事案件时,要在裁判文书中深入释法说理,推动弘扬优良家风与法治精神。

  深化家风传承中的法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了价值多样化、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化、家庭功能变迁等新情况;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深度渗透,也对家风传承提出了新挑战。深化家风传承中的法治教育,要摒弃单纯的灌输模式,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家风故事会、主题文艺展演等活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参与家风建设公益活动,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使家风传承更加生动可感。家长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应结合校园纠纷等生活实例,有意识地向子女教授符合其年龄阶段认知水平的法律常识,培养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的意识与能力,使子女从小感受到法律的权利保护功能与法治的权威。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原创性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有利于我们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准确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深入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基[详细]

    07-21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互促共进

    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详细]

    07-21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唱响《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07-16 15-07 大众网 分享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近5年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前沿问题和基本原理问题等的深刻回答上,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更多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将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细,首先应围绕具有前置意义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系[详细]

    07-09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攻坚克难既是一种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07-09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既干净又干事 方显好作风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07-0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