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与“不世俗”

2025-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于 辉

  于 辉

  “有的人认为,吃吃饭、喝喝酒是人情世故,觉得抹不开面子。有什么抹不开面子的?是遵规守纪重要,还是人情往来重要?这个问题都想不清楚,还能干什么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直击党员干部在人情世故与纪律规矩间的认知迷雾,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知晓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是党员干部洞察世事、体察民心、联系群众的体现。但是,当“知世故”滑向“真世俗”,“情面”便异化为破纪违规的“铺路石”。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必须以原则为盾抵御“世俗”,既干净又干事,为群众办成更多好事实事。

  “知世故”,不能简单理解为庸俗的处世圆滑,其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深植于中国社会土壤的一种实践智慧。党员干部“知世故”,就是要精准把握群众的思维方式与利益诉求。基层干部若不解方言乡俗、不谙民情民意,政策落地便会困难重重。唯有秉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务实作风,真切理解群众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与核心关切,方能精准感知其急难愁盼。这种“知世故”的本质,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情感共鸣,是密切与群众血肉联系、提升服务群众实效不可或缺的工作方法。

  然而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将“通人情”曲解为“关系学”,将“重情义”异化为“徇私情”,从“知世故”滑向“真世俗”。从收受高档礼品,到以电子礼品卡搞利益输送,从“站台背书”干预市场,到“条子工程”谋取私利,种种行为披着“人情”外衣,行的却是公权私用之实。当党性被所谓“世故”侵蚀,公与私的界限便会模糊不清,“四风”问题也会乘虚而入。

  “知世故”的价值支撑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与朴素情感,需怀赤子之心去理解,揣满腔热忱来回应。俯身倾听田间叹息,将心比心化解矛盾,时常往群众中间“凑”,在熟知民情中精准施策。面对任何可能触碰纪律红线、损害公平正义的“人情”裹挟与“围猎”,则必须挺直脊梁、敢于说“不”。深谙乡土人情却不逾越公私界限,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以铁面捍卫公心。这种“温度”与“硬度”的有机平衡,正是“知世故”而“不世俗”的体现。

  守住“不世俗”的底线,关键要清醒认识公与私的界限,严格执行交往中的原则和规矩,在知与守的辩证统一中锤炼金刚不坏之身。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深刻领会“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有政治”的内涵,时刻将遵规守纪的刚性原则置于一切所谓“人情往来”之上。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杂考验中练就“百毒不侵”的政治免疫力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真正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铲除“世俗”土壤,离不开严密制度的刚性约束。必须持续扎紧权力运行监督的笼子,细化公务交往、政商相处的负面清单,为党员干部划清“安全区”。健全精准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坚决摒弃以“人脉广”“会来事”论优劣的陋习,突出实绩实效和群众口碑导向。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人情”名义下的违规行为无处遁形。通过制度之力,让党员干部从“人情负累”中解脱出来,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人情练达不掩赤子之心,世事洞明不忘公仆本色。党员干部当在灵魂深处反复叩问“是遵规守纪重要,还是人情往来重要”这一命题,在纷繁世相中始终锚定党性坐标,抵御“世俗”侵蚀,方能将“知世故”的智慧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力量,用清风正气与实干实绩,写就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辉煌篇章。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学习时间丨唱响《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07-16 15-07 大众网 分享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近5年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前沿问题和基本原理问题等的深刻回答上,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更多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将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细,首先应围绕具有前置意义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系[详细]

    07-09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攻坚克难既是一种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07-09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既干净又干事 方显好作风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07-0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即时反馈和延迟满足

    即时反馈与延迟满足,照见政绩观,折射新理念,要下“绣花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也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工作实绩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审视和群众评判。[详细]

    07-08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技术演进与就业促进双向奔赴

    无论是蒸汽机车取代马车,还是智能手机淘汰胶片相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技术进步是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魔法师”,推动就业结构不断向更高价值领域迁移。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覆盖全面的职业技能提升系统,定能[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