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2025-09-1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进财

  张进财

  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主阵地。今年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对“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作出具体部署。这凸显了以创新驱动赋能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度重构,以数字化、绿色化为特点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孕育。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创新置于重要位置,精心营造开放包容、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城市发展的澎湃动能与内生活力。

  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是塑造发展新动能、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作为先进生产力的空间载体和创新要素的核心枢纽,通过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等要素资源,构建起政、产、学、研等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一过程不仅驱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更从发展逻辑上推动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从而进一步塑造国家竞争优势。

  创新城市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主要体现于其对发展动能转换的引擎功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轮驱动”,创新城市建设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与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这种动能转换不仅依赖单一技术突破,更需依托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系统性支撑。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壁垒,通过文化创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通过治理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够真正使城市成为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地。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质的飞跃,以制度创新激发生产关系系统性重构,以文化创新凝聚社会共识,最终通过城市实现发展动能、治理效能与人民福祉的协同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

  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并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创新链提供技术革命性突破的原始动能,产业链则承载其转化与应用场景,两者“无缝对接”,不仅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拆除“篱笆墙”、疏通“快车道”为喻,强调打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的梗阻。通过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创新平台加速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反哺研发方向,资本活水精准灌溉关键节点,城市就能够形成“科研—转化—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人才集聚与要素协同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重要基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资源,人才的聚集也是让城市富有活力的关键。一方面,城市的繁荣活力依托于持续涌入的人流、源源不断发展的新生企业,离不开怀揣梦想、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各种人才。另一方面,城市也通过构筑优质生态吸引人才,比如,打造宜居环境保障生活质量,通过智慧治理提升服务效能,构建开放文化培育包容土壤,进而打造吸引多元人才创新追梦的磁场。这有助于形成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与技能劳动者等梯次协同的创新共同体。比如今年以来,广东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对高精尖缺和前沿赛道领域重点人才实行“一人申请,全家落户”等支持政策,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体制机制创新是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的关键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创新城市建设赋能,必须破除制度性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篱,创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还要优化风险包容机制,完善创新容错与法治保障体系。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城市成为规则衔接、标准互认、要素互通的开放枢纽,才能充分吸纳全球创新资源,同时向外辐射产业影响力,形成“以内促外、以外强内”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文旅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助力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详细]

    09-10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卸包袱是为了更好担责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的是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减负是方法、是手段,促担当是目标、是方向。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锚定目标、校准方向,更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详细]

    09-10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会展经济的密码

    创新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持续提升这“三个度”,市场活力还将喷涌、发展后劲定会十足。[详细]

    09-09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

    云南昆明西山,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赤子功勋”4个字熠熠生辉。亿万赤子,翻动“功勋”的篇章,书写属于这一代的新故事。有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不懈的追求,脚踏实地、干在当下,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9-09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能随便“翻烧饼”

    要把握目标与现实、当前与长远、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规划意图与创造性执行、高水平落实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上海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起点。风正劲,好扬帆,中国将与各国携手,推动人类命运与共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入更加开阔的水域,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详细]

    09-03 09-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具体要求和部署,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不断[详细]

    09-02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经风雨中壮筋骨

    未来,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依然较多,但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坚定信心,往高处攀、向难处进,在搏击风浪中长胆识、强本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会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新职业看中国经济活力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详细]

    08-21 12-08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