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2025-09-2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顾仲阳 常 钦 邓剑洋

  顾仲阳 常 钦 邓剑洋

  秋分时节,东北黑土地,玉米浆汁灌注收获前的饱满;南国水乡,成熟蜜柚香气氤氲……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沃野田畴铺展新画卷。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亿万农民喜庆丰收。

  丰收里满载幸福,丰收里饱含牵挂。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扎扎实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共同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三农”答卷,分量尤重。

  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秋粮丰收在望,全年粮食产量有望继续站稳1.4万亿斤台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品质节节攀升。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农业更加高质高效

  三江平原大地披金。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卢百谦记得,2018年9月25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农场,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展示大厅,总书记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我们牢记嘱托,从‘单户攻坚’到‘全域联动’,从‘经验种植’到‘标准作业’,走出了一条‘四良融合、机制赋能、科技支撑’的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之路。”卢百谦说,今年高产创建示范户预计亩均增产50公斤。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用现代科技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大国粮仓根基更稳、丰收答卷成色更足。

  这几天,山东烟台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节日气息格外浓。这里是今年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所在地,葡萄园里紫珠串串,香气袭人;苹果园里,“红灯笼”挂满枝头。

  大户陈家村,这个当年的穷山村,如今已是集体收入超过1.8亿元的全国文明村。蝶变秘诀何在?村党委书记陈松海的答案是:“思路一变天地宽。”

  向科技要效益。村里聘请烟台农科院专家团队,科学决策种植矮砧苹果和高品质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农业物联网实时监测作物长势,智能分选和冷链物流体系让农产品以最佳状态走向市场。

  不只卖初级农产品,还挖掘农业多元价值。卖风景、卖文化,延伸产业链条,创品牌、强产业,大户陈家村拓展现代农业发展边界,建设从鲜果到果汁、果酒的全产业链,统一注册商标,将漫山遍野的果园打造成3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周边10多个村抱团发展。

  技术与理念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与价值链条,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现代化大农业活力澎湃。

  在河南卫辉市,狮豹头乡小米迎来丰收。当地打造“南寨沟山小米”品牌,游客们循着米香赏太行风光、品农家美食、购生态特产,农旅融合让小米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米”。

  在四川苍溪县,晚熟猕猴桃采摘上市。当地科研团队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鑫中1号”,填补市场空档期。

  透过一个个丰收故事,我们听到了农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的铿锵足音——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超过8.6万个,越来越多的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渔船一早进港,村民们忙着卸渔获。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为乡亲们指明下一步奋斗方向:“新时代新征程农村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农民会有更加火热的生活”“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干劲更足。”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村里做足“海”文章,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海岛旅游齐头并进,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大多数村民都过上了有房、有车、有存款的生活,80多位村民还成立了“渔村诗社”。

  乡村全面振兴,为农民而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亿万农民口袋鼓、脑袋富,生活更加富裕富足。

  消费升级,折射农民生活新变迁。

  “以前看城里人开新能源汽车,羡慕得很,现在我也买了一辆,真享受!”浙江兰溪市游埠镇洋港村,村民金德顺把爱车开到村里的智慧充电站前停稳,听着音乐扫码充电。

  这几年,硬化路进村入户,新能源汽车下乡,买车有补贴,金德顺经营“共享田园”年收入超10万元,早就想买辆新车,但充电不方便一度让他犹豫不决。

  今年,国家电网公司在洋港村建成光储充一体化智慧充电站。“家门口就能充电,没了后顾之忧,我第一时间买了辆新能源汽车,出行方便又实惠。”金德顺开心地说。

  从羡慕到拥有,金德顺的心想事成,是亿万农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稳步提升的缩影。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降到2.34。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2%,全国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慧农机等“大件”进入越来越多农家,文娱、健康消费渐受青睐,不断刷新农民生活的品质与内涵。

  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

  “丰收节是咱农民自己的节日,要认真准备,好好庆祝!”山东金乡县鱼山街道张翟村文化广场上,村民张翠花正和乡亲们一起,认真排练新编的四平调《新时代,喜事多》,文化指导员、金乡县曲艺家协会主席李海梁在一旁指导。

  “我们以文化指导员为纽带,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乡村,让农村文化生活火起来。”金乡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全县170余名乡村文化指导员,开展常态化、针对性指导,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参与“种文化”。

  文化兴盛,滋养精神新家园。“十四五”以来,全国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和文化活动室。“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文明新风融入农家生活。

  和美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浙江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的各式小店吸引众多游客,这个常住人口706人的小村,集聚271名农创客,孕育出73种新业态,西班牙小伙赫苏斯·加西亚也来到村里开店,当起了国际创客。

  新职业、新业态、新气象,李祖村充满人气与活力。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说,村子的蜕变源自“千万工程”的持续推进。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谋划部署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3年9月,总书记来到李祖村,肯定这里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勉励大家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乡村建设如何更好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举旗定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要联系实际细化实化抓手,坚持久久为功”“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十四五”以来,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目前,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4%,行政村5G通达率超90%,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建设农村敬老院超1.6万家。一个个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更便捷、发展机遇更多元的和美乡村,成为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金秋时节,江西赣州市章贡区沙河镇罗坑村,洋溢着村民丰收的喜悦与游客的欢声笑语。“我们发挥靠近市区的优势,打造特色体育小镇,发展观光农业,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2万元。”罗坑村党支部书记吴玉明说。

  近年来,罗坑村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收发快递、到银行取钱、给汽车充电……不出村都可办理,一元公交直达城区。村庄发展条件好了,人气旺了,更多年轻人回来了。26岁的姚有财返乡开起农家乐,去年收入达10万元。

  在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一家西餐厅成了打卡地。店主是返乡创业的90后姑娘望苇,她敏锐地捕捉到:国道升级改造带来的旅游热提供了发展良机。她开设的西餐厅,不仅为游客提供歇脚吃饭的地方,也吸引乡亲们前来品尝不同风味的美食。

  近年来,乡村涌现越来越多的“村咖”、西餐厅、健身房,背后是城乡之间路网联通、观念融通、要素流通的加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擘画指引下,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去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今年年底,全国50%的县将建立“教联体”。

  丰收节正在成为新时代重农强农的鲜明符号。丰景美如画,奋斗绘新篇。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让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续写新的更多更精彩的丰收故事,阔步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明天!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持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把握信息化发展大势,持续提升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网络安全水平。[详细]

    09-18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创造了五千多年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必将为人类和平和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详细]

    09-18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落实之锤”钉牢“发展之钉”

    让那些“雷声大雨点小”“调门高行动少”的“空谈客”没有市场,让那些“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实干家”脱颖而出。实绩是最过硬的形象,实效是最可贵的担当。党员干部只有拿出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才能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详细]

    09-17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为创新城市建设赋能,必须破除制度性壁垒,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市场活力。这要求城市既要拆除不合理的行政藩篱,创新治理范式,建立市场导向的科技立项与评价机制;又要突破要素桎梏,推动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权属改革;还要优化风险包容机制,完善创新容错与法治保障体系。只[详细]

    09-17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文旅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助力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详细]

    09-10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卸包袱是为了更好担责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的是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减负是方法、是手段,促担当是目标、是方向。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锚定目标、校准方向,更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详细]

    09-10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会展经济的密码

    创新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持续提升这“三个度”,市场活力还将喷涌、发展后劲定会十足。[详细]

    09-09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

    云南昆明西山,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赤子功勋”4个字熠熠生辉。亿万赤子,翻动“功勋”的篇章,书写属于这一代的新故事。有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不懈的追求,脚踏实地、干在当下,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9-09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能随便“翻烧饼”

    要把握目标与现实、当前与长远、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规划意图与创造性执行、高水平落实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