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参与城市文旅IP打造的路径分析

2025-07-0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阿娜

  张阿娜

  在城市文旅IP打造中,主流媒体凭借其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者。从哈尔滨“文旅热”等现象级案例来看,媒体参与城市文旅IP打造可通过多元路径实现,既需立足内容创新,又要联动多方资源,更要构建长效运营机制。成功打造城市文旅IP,不但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活力,实现文旅+其他产业同步发展,也为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一、以内容创新激活IP生命力,是媒体参与的核心抓手。优质内容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能让文旅IP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符号,深入人心。一方面,媒体可挖掘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文化内涵,通过故事化叙事赋予IP真情感和烟火气。例如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欧式建筑风情,经“新闻夜航”等媒体以“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等萌化热词串联,将地域特色与游客体验结合,形成极具传播力的网络热词。这类内容既保留城市真实性,又契合网络传播的“萌系”审美,让“尔滨”这一IP充满温度。另一方面,媒体可创新内容形态,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沉浸式传播方式打破时空限制。像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实时直播、雾凇景观的短视频特写,通过动态画面和现场互动,让受众“云体验”文旅场景,激发实地探访欲望。同时,结合网络热梗与在地文化创造二次内容,如“黑龙公主亮相”“东北大姨教南方游客睡大炕”等创意片段,既强化IP 辨识度,又提升传播趣味性。

  二、技术赋能为 IP 注入科技感与互动性,是媒体拓展传播边界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媒体可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文旅 IP 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网传播。例如,通过 VR 技术还原城市历史街区、非遗技艺制作过程,受众在线上即可“穿越”“体验”过把瘾;利用 AR技术在短视频中植入互动彩蛋,如扫描画面触发景点语音介绍或虚拟导游讲解,增强参与感。此外,大数据分析能帮助媒体精准捕捉受众偏好,实现内容定制化传播。比如通过分析用户搜索关键词、观看时长等数据,针对性推送城市美食、民俗活动等内容,让文旅 IP 传播更精准高效。哈尔滨主流媒体通过监测“南方游客关注的保暖攻略”“冰雪项目体验需求”等数据,及时调整报道重点,正是技术赋能的典型实践。

  三、跨界联动构建IP生态矩阵,能让媒体的传播效能最大化。城市文旅IP打造并非单一主体的任务,也非本地一两家媒体持续报道就能出圈。主流媒体可发挥桥梁作用,联动政府、文旅机构、企业及其他地区媒体形成合力。与政府部门协同,媒体可参与文旅政策解读、服务信息发布,如哈尔滨政府推出“地铁摆渡票”“温暖驿站”等措施时,媒体通过专题报道将其转化为“宠粉”IP的重要支撑,增强公众对城市服务的认同感。与中央媒体、其他地区媒体联动,共同发力形成“文旅互动”效应,像哈尔滨与广西、四川等地通过媒体互推特产、互送“游学团”,以“礼尚往来”的内容形式扩大IP辐射范围,形成全国性话题。此外,媒体可联合文旅企业开发IP衍生产品,如将城市符号融入文创、餐饮等领域,通过内容曝光带动产品销售,实现IP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四、塑造独特品牌符号强化IP辨识度,是媒体助力IP长效传播的核心策略。一个成功的文旅IP需要有清晰的视觉标识、情感符号和价值主张,媒体可通过持续强化传播让这些符号深入人心。例如哈尔滨的“冰雪”元素、“尔滨”的亲昵称呼,经媒体在短视频、直播中反复出现,逐渐成为城市IP的核心符号。同时,媒体可打造人格化IP形象,如哈尔滨“新闻夜航”塑造的“夜航丢姐”,以真诚陪伴的主播形象成为文旅服务的“代言人”,既增强媒体与受众的情感连接,又为城市IP注入人性化特质。这种人格化传播能打破传统文旅宣传的刻板印象,让IP更具亲和力。

  五、建立长效运营机制保障IP持续性,是媒体参与的深层要求。文旅IP打造并非短期流量行为,而是需要长期维护的系统工程。媒体可通过建立常态化内容生产机制,持续输出城市新动态、新故事,避免IP因热度消退被遗忘。例如在非旅游旺季,聚焦城市四季特色,如哈尔滨的夏季避暑、秋季五花山景观,通过“反季节”内容保持IP活跃度。同时,媒体可搭建用户反馈平台,收集游客体验与建议,助力城市优化文旅服务,形成“内容传播-用户反馈-服务升级 -内容迭代”的正向循环。哈尔滨在“退票事件”后,媒体及时跟进整改措施报道,既展现城市担当,又体现城市温度,成为哈尔滨火爆出圈的导火索,让IP更具公信力。

  总之,媒体参与城市文旅IP打造,需以内容为根基、以技术为手段、以联动为支撑、以品牌为核心、以长效为目标,将城市的文化魅力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可互动的IP 符号,最终实现城市发展、文旅价值与传播效能的多重提升。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既干净又干事 方显好作风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07-0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即时反馈和延迟满足

    即时反馈与延迟满足,照见政绩观,折射新理念,要下“绣花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也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工作实绩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审视和群众评判。[详细]

    07-08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技术演进与就业促进双向奔赴

    无论是蒸汽机车取代马车,还是智能手机淘汰胶片相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技术进步是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魔法师”,推动就业结构不断向更高价值领域迁移。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覆盖全面的职业技能提升系统,定能[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标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前进方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大胆干事,一定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深挖数据经济价值,克服“信息茧房”局限,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07-04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一进一退”看民生建设

    开展体验式调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推动消除治理盲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详细]

    07-04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这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习近平的青春观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总书记深情地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萌发孕育和价值启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等,把我[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着力铲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细化量化,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了事[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