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网络文明 共筑清朗空间

2025-07-0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张阿娜

  张阿娜

  7月3日,以“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为主题的济南市网络文明周启动仪式在天桥区1922电竞新媒体产业园举行。活动期间,将开展网络文明“六进”系列活动,引导人民群众践行网络文明规范,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共建网络精神家园。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步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是一张无形的巨网,连接起世界各地、千行百业,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也像浩瀚无垠的大海,既蕴含着无限生机也暗藏着巨大风险。在这片虚拟的空间里,也潜藏着诸多不文明、不合法的现象:网络谣言肆意传播、网络诈骗时有发生、低俗信息屡禁不止……。 这些不仅污染着网络环境,更对社会秩序和公众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文明办网、文明用网、依法管网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的三个重要因素。网络平台作为“守门人”,文明办网是责任所系;网民作为“参与者”,文明用网是底线所在;法律监管作为“护航者”,依法管网是保障所依。这三者彼此支撑、缺一不可。

  一、文明办网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基础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自身的文明程度直接决定了网络生态的走向。个别网络平台曾经出现过只要流量不要质量,只要热度,不要态度的现象。这种短视的运营逻辑,看似抓住了流量红利,实则透支着平台的公信力与生命力。为了博眼球,有的平台对低俗猎奇内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标题党”横行、谣言滋生;为了冲热度,有的对恶意炒作、网络暴力“变相纵容”,甚至刻意制造对立话题收割流量,将“态度”让位于“关注度”。殊不知,流量如流水,质量才是堤坝。当用户在海量信息中屡屡遭遇不实内容的误导、低俗文化的侵扰,当平台沦为情绪宣泄的出口而非理性交流的空间,最终只会失去用户的信任。就像曾经一些靠猎奇视频爆红的网络平台,因缺乏对内容质量的把控,在短暂的热度后迅速被用户抛弃,可谓“流量易得,口碑难守”。网络平台作为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者,既要看到流量背后的用户需求,更要守住内容质量的底线、站稳价值态度的立场,唯有将流量与质量、热度与态度统一起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得长远。

  网络平台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加强内容审核力度,对低俗、暴力、虚假等不良信息坚决说“不”。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识别和拦截有害内容,不给违法违规信息留下传播的缝隙。同时,平台还应积极引导优质内容的创作与传播,为用户提供健康、积极、有价值的信息,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就像主流媒体平台一样,始终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传播真实、客观、有益的信息,为网络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榜样。

  二、文明用网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底线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信息的使用者、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意味着在网络空间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每一次转发,都应恪守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边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要练就“火眼金睛”,不被谣言裹挟、不为情绪左右,在点击前多一份理性,在转发前多一份核实,在评论时多一份尊重,让“三思而后行”成为上网常态。对待他人,需常怀尊重之心,不窥探隐私、不恶意攻击,哪怕隔着屏幕,也应记得“对面也是鲜活的人”,要始终保有温度与善意。我们更要懂得节制与自律,不沉迷于碎片化娱乐而荒废时光,不被低俗内容侵蚀精神世界,让网络成为拓展认知的窗口、连接情感的纽带,而非滋生浮躁的温床。文明用网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藏在“不随意泄露他人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主动举报不良信息” 等细微举动里,是每个网民对自我行为的约束,更是对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护。

  文明用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从每个人抓起,从娃娃抓起。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文明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用网习惯,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也能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家庭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家长要引导孩子健康上网,营造良好的家庭网络氛围。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让“文明上网”的理念深入人心,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一片净土。

  三、依法管网治网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保障

  法治是网络文明的基石。网络空间的治理必须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既要有明确的法律边界规范各类网络行为,也要有刚性的执法惩治违法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成为网络治理的基本遵循。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络领域立法突破150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到《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等,搭建起了我国网络法律的“矩阵”。这些法律法规体系,从细化平台主体责任、明确网民行为底线、到依法查处违法行为,法治为管网治网提供了可操作、可追溯、可问责的制度保障。面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电信诈骗等顽疾,唯有通过依法查处、精准打击,才能形成 “违法必究”的震慑力;针对算法滥用、数据泄露等新问题,也需依靠法治手段划定红线,让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伴随着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面对网络空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仍需在守正创新中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使法律与技术发展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防止因技术发展出现监管漏洞和盲区。据统计,2024年全国网信系统依法对11159家网站平台予以约谈,对4046家网站平台实施警告或罚款处罚,责令585家网站暂停有关功能或信息更新,下架移动应用程序200款,处置小程序40款,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取消违法网站许可或备案、关闭违法网站10946家,督促相关网站平台落实主体责任,依法依约关闭账号107802个。正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法治是最可靠的净化器。只有让法律成为网络空间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乱象滋生的土壤,为亿万网民筑牢安全屏障,让清朗成为网络空间的常态。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守护这片家园的文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从自身做起,践行文明办网、文明用网、依法管网、依法治网的要求,用实际行动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既干净又干事 方显好作风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07-0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即时反馈和延迟满足

    即时反馈与延迟满足,照见政绩观,折射新理念,要下“绣花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也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工作实绩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审视和群众评判。[详细]

    07-08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技术演进与就业促进双向奔赴

    无论是蒸汽机车取代马车,还是智能手机淘汰胶片相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技术进步是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魔法师”,推动就业结构不断向更高价值领域迁移。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覆盖全面的职业技能提升系统,定能[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标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前进方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大胆干事,一定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深挖数据经济价值,克服“信息茧房”局限,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07-04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一进一退”看民生建设

    开展体验式调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推动消除治理盲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详细]

    07-04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这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习近平的青春观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总书记深情地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萌发孕育和价值启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等,把我[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着力铲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细化量化,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了事[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