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许淑萍
2024年12月,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总产出)为36741亿元,增加值为1491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5%,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体育产业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体育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结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
优化政策环境,服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重点领域和规划布局,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宏观指导。完善体育领域政府投入机制,着眼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充分调动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更好服务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以竞赛表演、休闲健身为引领,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制造、体育传媒等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加强监管创新,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构建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监管中的作用,为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推动产业融合,激活体育产业新动能。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不断与文化、旅游、康养等相关产业相互交叉渗透,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新模式新业态。要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比如,深化体卫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以体育运动康复为特色的专科能力建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培育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又如,推动体育与养老产业融合,针对老年人身体特点和健康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项目和产品,建设集养老、健身、医疗保健于一体的养老社区或康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健康养老服务。再如,加快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挖掘各地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结合体育赛事、户外运动等元素,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打造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精品项目。
深化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加强科技创新是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材料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体育产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持续催生体育新场景。要提升体育科技研发力度,加快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和可循环橡胶材料等新材料在体育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体育科技联合攻关,研发高性能体育器材装备、智能体育穿戴设备、运动康复技术与产品等,打造一系列智能装备、智慧场馆,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手段优化体育产业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强化数字技术在竞赛表演、健身休闲、教育培训、用品制造、设施建设等细分领域深度应用,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体育服务。
培养各类人才,筑牢体育产业发展基石。人才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建强体育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体育大学和体育优势学科,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和课程,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加大运动防护师、康复治疗师等体育产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举办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交流活动,分级分类建立各类体育人才数据库,提高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体育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体育人才评价,对在体育科技创新、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加快形成有利于体育人才成长的发展环境,更好激发各类体育人才创新创造的活力和潜力。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责任编辑:牛乐耕
法律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善用规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养民族团结的“石榴果”,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详细]
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于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详细]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详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了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和使命担当。中国的发展理念来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详细]
重视速度、不唯速度,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详细]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表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是推进中国式[详细]
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和贯彻落实能力,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完成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天的理论版刊发钟才文署名文章,权威准确解读五个“必须统筹”的深刻内涵。[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发共产党员崇高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这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内容,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