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适应高质量发展,一道必须跨过的坎

2018-01-15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 本报评论员 邵方超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多重转向,意味着我们将迎来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升级。这既是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也是一场极为严峻的重大挑战。适应新的变化,把握新的要求,是山东发展绕不开的一道坎,跨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就是一片崭新的蓝天。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家眼里,可能是以品质求生存,靠品牌打天下;在科技人员眼里,可能是科研投入足,成果转化好;在老百姓心中,则可能是住得安稳,吃得安全,用得放心……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答案,但对于引领经济发展的决策者来讲,核心要义十分明确: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讲求的是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从山东情况看,如果说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那么未来需要解决的则是“从多到好”“好上加好”;如果说以前发展靠的是拼要素、拼资源、拼投入,那么未来则要靠创新、靠技术、靠人才,叫响“山东创造”“山东标准”“山东品牌”,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速度情结要“下台阶”,质量效益要“上台阶”,传统的发展观念、思路、做法、评价标准要一转俱转。环境在变、条件在变、要求也在变,在剧烈而深刻的时代变化中,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凸显在我们面前:进入新的时代,我们还能否锐意改革、敢创新路,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复盘2017年山东转型之路,质量效益的新提升,是一个最大的亮点。结构继续优化、“三二一”产业格局更加巩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已经起势,新动能支撑作用增强;生态改善,“蓝繁”天数明显增加……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一年的山东经济,成色更纯、底色更亮、根基更牢。成绩固然可喜,但短板弱项仍在。作为一个经济总量7万多亿的经济大省,我们需要自省自问,同先进省份相比,我们的差距到底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效益上?我们的能耗到底有多大,财力能不能应对自如?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等导致经济“虚胖”的问题,有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问题催人警醒,如果不抓紧调、抓紧转、治治虚、瘦瘦身,在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我们的经济发展就走不好、走不远。挤水分、清虚胖,求质量、讲效益,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但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提质增效的思想观念、方法路径,必须率先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谋创新,眼界不够高,视野不开阔,就难以从“惯例”中走出来,从“框框”中跳出来;促转型,守着老办法,不会新办法,势必踩不准发展的鼓点,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必须看到,高质量发展是在党中央决策部署下的主动作为,也是因应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边际效应递减的必然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是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必须付出的“代价”、必经的“阵痛”。立足经济发展新时代,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懂弄通做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才能从不合时宜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解放出来,从要素供给、资源承载等各方面关系绷得过紧、各种风险累积、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中走出来。
  
  新生力量的成长和壮大,需要环境,也需要土壤。推动高质量发展,哪里的社会环境优、市场发育好、服务效率高,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就会向哪里集聚,哪里的高质量发展就会生机勃勃。不久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暨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都必须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把握制度保障,优化要素配置,切实增强经济质量优势。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充分涌流;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才能为新旧动能转换腾出更大空间。以全面创新为动力,以深化改革为引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书写强省建设新答卷。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