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陈长里
不久前,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成功入选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不仅表明我国灌溉工程遗产保护获得国际认可,也意味着我国世界级遗产再度扩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元阳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湔江堰平梁分水,句容赤山湖塘闸调控,门头沟永定河古渠分洪沉沙,它们皆以天人合一的智慧,在渠线规划、工程设计、用水方式上顺应自然、巧用规律。灌溉工程穿越时空、滋养古今,体现着民生价值、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
总结“十四五”时期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民生、生态和文化,提供了3个有意思的观察视角。
重视活化利用,体现民生价值。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现在仍灌溉约2000亩农田,还为约2万亩果园及生态区补水,彰显民生温度。不仅如此,“遗产+”还能催生多种业态。福建泉州依托22个遗产点打造海丝寻踪、宗教探秘等主题旅游线路,开发蟳埔女“簪花围”等文创产品,以世遗风华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仅承载历史光辉,更具有当代价值。让文化和自然遗产与民众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就能激活其经济效益,实现保护传承与赋能发展、改善民生的良性互动。
突出修复保护,释放生态效益。北京中轴线既是文化的轴线,也是生态的轴线,在保护中对遗产缓冲区内8753棵古树名木进行实时监测保护,连通城市水系、织补绿色空间。在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智慧平台实现对191平方公里遗产区和缓冲区全天候守护,人、茶、林、地和谐共生,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中突出生态智慧,不仅能更好领悟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也能为现代生活注入生态滋养。
强调以文化人,突出文化功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一首《我的中国心》总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正因为这些标志性的元素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血脉。因此,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本身就具有凝聚人心、塑造认同的作用。今年,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地以数字化技术复原西夏陵规模、建筑特色及祭祀场景,直观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魅力,让人们在参观时自然产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就要让流动的历史可感可及,让抽象的文化获得具象表达,为人们打开一扇扇思接千载的窗户。
守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守护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是开启未来的智慧之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中更好体现民生价值、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不仅能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而且能让蕴含其中的千年智慧润泽现代文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牛乐耕
让改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保障更可持续,必能为新征程改革发展汇聚更强大的信心和动能。[详细]
“同球共济”的时代,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同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共同创造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详细]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取精神的深刻诠释,是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被无数实践印证的客观规律,更体现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葆有的昂扬精神。我们的建设发展没有“中场休息”,更容不得踟蹰不前或躺在功劳簿上“吃[详细]
守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守护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是开启未来的智慧之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中更好体现民生价值、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不仅能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而且能让蕴含其中的千年智慧润泽现代文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详细]
推进改革发展、破解民生难题,离不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摸着石头过河”的意义和内涵,指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详细]
“鸵鸟心态”“看客心态”“过关心态”,三者存其一,就难以避免在跌倒的地方再次摔跤。破除这三种心态,真正实现“不贰过”,做到一辈子拒腐防变,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有这个信心、决心和定力。[详细]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定能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详细]
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全球治理不断取得新成效,必将对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开辟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产生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详细]
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详细]
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