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2025-10-1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周冯琦

  周冯琦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进行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只有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提质增效。我们要深刻认识“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有效途径,让城市更美丽、更宜居,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不仅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的重要抓手。一是有助于转变城市发展方式。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培育绿色产业、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等方式,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促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城市发展从传统的规模扩张与要素驱动,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二是有助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生态颜值与民生福祉的有机统一。三是有助于展现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国担当。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抓手,能够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为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7月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明确了重点任务。具体而言,推动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只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不断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生态安全底座。要构建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以建立长效机制推进标本兼治,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比如,北京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与大数据分析精准发现环境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联合周边区域协同共治,建立起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推动“蓝天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北京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注重系统治理。减污降碳扩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做到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才能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要打破部门、领域和区域壁垒,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在产业政策、能源规划、城市建设等决策中,同步评估对环境质量与碳排放的影响,避免政策相互冲突。推进生产领域节能降碳,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建设绿色交通体系等方面发力。比如,深圳在全球率先实现公交车全面电动化,又实现出租车全面电动化,在交通领域实现“减污”与“降碳”双重目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的持续下降。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衡量城市生态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也是提升城市韧性的重要因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中,为自然生态休养生息留下足够空间,保护和恢复区域内的动植物栖息地。深入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在空间上对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合理限定。可通过健全城市公园和绿道网络体系,建设口袋公园等,提升城市的韧性和生态功能,更好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比如,上海大力改造“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建设崇明生态岛,杭州悉心保护西湖与西溪湿地,都体现了坚持生态优先、将城市宝贵的空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智慧。上海和杭州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不仅将这些区域塑造为城市的“绿肺”与生物庇护所,还将其打造为高品质公共休闲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

    乡村建设是国家发展的根基,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活福祉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详细]

    10-10 15-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伟大文明向新而行

    正是不断创新、持续进化,涵养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气质,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详细]

    10-10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向未来,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有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详细]

    10-04 23-10 人民日报 分享
  • 继续用好历史经验,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新征程上,胸怀“两个大局”、矢志不渝奋斗,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自信心、满怀自豪感、提振精气神,定能把我们[详细]

    10-03 2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矢志不渝奋斗 推进复兴伟业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个中心任务,继往开来,奋发进取。看吧,光荣和梦想就在前方![详细]

    10-01 2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正视差距中缩小差距

    传统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其转型升级不仅关乎单个行业的兴衰,更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强筋壮骨,将不断构筑竞争新优势、释放发展新动能。[详细]

    09-29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

    扩大内需既关系经济稳定,也关系经济安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中的许多文章都对此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内需的丰富内涵,为更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指明了方向。[详细]

    09-28 17-09 学习时报 分享
  • 彰显“以武止戈”的时代价值

    不忘历史,才能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以武止戈”的人文思想价值需要继承弘扬。[详细]

    09-28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大力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启动实施,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详细]

    09-26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无废城市”的绿色发展之道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详细]

    09-26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