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决策能力的主要 着 力点

2019-01-28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孔祥利

  核心阅读

  当前,需要政府解决的公共领域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政府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决策任务、决策要求以及技术手段等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都对决策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决策者要切实做到:苦练内功,理性决策;善用外脑,开门决策;于法有据,依法决策;技术赋能,智能决策。

  苦练内功,理性决策。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映在决策领域,则应培育领导干部“五个敢于”的精神,既要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又要有担当和作为。其次,坚持战略、辩证思维。当前,利益关系复杂、充满不确定性的决策特点,决定了以往简单、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清除决策认知和实践层面的各种障碍,坚持战略思维和辩证思维,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阶段特征,围绕决策问题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统一性与差异性、公共善与个体善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理性抉择。再次,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能力素质。重点是通过持续的政治理论学习、专业理论学习、通识教育学习(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和实践探索,不断增强领导干部适应、学习和决策能力。

  善用外脑,开门决策。当前,公共决策需以大量真实、有效的信息,以及对专业和相关领域的洞察为基础。这是一个知识裂变式增长的时代,仅靠领导者的个体知识、经验,显然难以进行科学决策。由此,必须开门决策,加强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的决策信息搜集。一是调查研究。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全方位地调查了解情况,以期做到决策时耳聪目明、心中有数。二是公民参与。现代公共决策的形成就是达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协商恳谈等方式,充分保障民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尤其是政策利益相关主体的意见和诉求。三是专家咨询。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优化决策专家论证制度,最真实地反映民意,最广泛地集中民智,以期为决策提供新的视角。在论证中,还需完善专家论证形式,既应有可行性论证,也应有不可行性论证,从风险规避的角度为决策者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信息。

  于法有据,依法决策。现代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能否以理性、法治的手段推动良好秩序的形成。当前,决策难很多时候就难在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一是新生事物多,缺乏现成的法律依据;二是社会转型期,存在大量没有法律规定或运用现行法律规定无法有效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破解此类难题,必须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避免产生新的难题。增强法治观念,破除认识误区;完善决策程序,把合法性审查作为决策的前置性条件,真正做到没有决策依据的议题不上会、没有搞明白的事情不上会、没有充分征求意见的议题不上会;精准施策,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管理。对尚无法律规定的新生问题,通过程序性规定来解决,同时尽快完善实体性立法。对没有法律规定的历史遗留问题,应为老问题制定不同的新规。在新规出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量采取协商自治的方式。

  技术赋能,智能决策。无论是早期的互联网,还是当前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它们通过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信息共享、有效的信息整合以及果断的数据处理,而使决策更为精准、民主、系统而有效。技术赋能、以智提质已成为当前提升公共决策科学化的有效助力。其中,智能决策有两大突破点:一是完善决策支撑系统,包括对宏观经济指标监测、科技创新、国际关系等重大事件梳理分析、专家观点呈现、民情民意识别等,以期做到全息式掌握背景和事实,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二是优化决策预测系统,通过引入行为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框架,运用系统决策、博弈论、深度学习等预测技术,对拟关注的公共问题、领域或决策对象群体等发展态势作出预判,进而形成可靠的决策方案。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