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践路径探索

2021-09-0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严博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技术介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与有效性,在“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复杂环境中,亟须重新审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功能作用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更加突出,一方面迫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与主要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倒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弃传统网络育人是日常教育电子版的工作思路,在网络传播中重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体系。

  (一)大学生逆向反映强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困难

  社会环境中的宣传报道、价值取向等影响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一方面能激起高度关注的话题或是没有证据的猜测,或是煽动情感的主张,“基于客观事实和理性分析的公共讨论让位于诉诸情感宣泄和立场表达的‘怒怼’和‘骂战’”,社会底层情感与负面情绪被网络放大,使长期处于正能量充沛的舆论场中的大学生形成心理反差;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平台上涉及的热点群体机构长期被“标签化”,“当这种情感记忆被一个突发事件所唤起时,大规模的群体性不满和怨恨性情感就会在特定地域甚至跨区域迅速蔓延,形成对事件的怨恨式解释。”也即大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主观判断,依靠的是“前识经验”或者“首因效应”,一旦形成的稳定性被具体叙事的不当呈现方式所展现,大学生的表达动机往往带有怨恨倾向,从而导致极端化社会言论的广泛传播。

  (二)群体化观点冲击主流价值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导性功能面临挑战

  参与式新闻与智能算法的定制化分发,使社会结构从横向分层向纵向分群转变。据《中国网络社群发展报告》,社群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参与网络生活的基本形式,覆盖社会方方面面的社交媒体逐渐创制出一套筛选规则,即,当受众对某一特定信息进行浏览,社交媒体会对直接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通过大数据了解的受众兴趣置于前列,同时将与受众意见相左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过滤。在特殊状态下,群体中的大学生由于彼此物理空间的隔离,微博等社交媒体等网络通信手段更是直接替代和排斥了传统的直接接触方式与信息获得手段,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而在社交媒体筛选机制下造就的观点“群体化”,在“封闭”群体社交媒体频繁互动,形成某种群体规范和价值认同在一定圈层得以建立,这一过程也使得特定文化与意涵得以“内化”于网络中的个体,在“选择性接触”心理效应下,观点逐渐固化甚至极化。

  (三)大众媒体生态格局嬗变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凝聚功能消弱

  当前,中国传媒业结构以及内容等正在形成新的生态。“媒体整体营造的环境本身,对舆论已构成一种巨大的精神性的人工世界,影响着舆论的产生和变化。”大众媒体本身决定着事实的重要性,其潜移默化地扮演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体的角色。而基于社交媒体的“接地气”传播与更为基层的报道,打破了以往“集权化”的大众媒体与受众之间等级制的二元对立舆论生态,当代媒体文化虽然强调受众的主体性,满足受众的需求,但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使大学生自觉不再只关注接受新闻媒体、政务媒体的选择和解释。根据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虽然传播‘垃圾新闻’的社交平台在用户参与度的个性指标上要低于传统主流媒体机构”,但用户参与度仍然有相当大的比例,“‘垃圾新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高于主流媒体的信息”。如果任由处于规则空挡的网络乱象自由发展,长此以往,将导致大学生认同网络媒介发布的并非真实的信息作为真实把握,削弱社会凝聚力。

  (四)多元思潮弥散化浸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引导功能式微

  在以信息传媒为纽带的社会中,技术升级与产品落地为受众获取各类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是由此导致的信息过剩,使得大学生信息获取成本提高,有效信息辨别能力降低。移动互联网为社会参与提供了信息获取渠道和技术的同时,也成为社会分歧以及国际斗争重要场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和多样化社会思潮扩散的重要阵地。不良社会思潮借助网络诱导受众关注特定时间,链接并诱导受众积累虚拟情感,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功能分析

  当前,意识形态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网上,因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延伸到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教育形态,需要依据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整实施,充分发挥社会动员、舆论引导、凝聚文化、主导价值等功能。

  (一)以社会动员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功能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为,总是在一定思想的支配下有目的地进行的,不同的思想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对目标和内容做出相应调适,一方面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明确对社会制度、社会事件的认知与态度,形成一定的思想共识并产生相应的行为,使社会成员自觉对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检讨现实素质;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既定目标,解决现实关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使大学生思想品格等形成高度的政治自觉与正确的道德观,为大学生参与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不断提高提供驱动力量,进而引导、发动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以舆论引导为目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重点

  认识是行为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舆论引导是传递、表达、演绎一定的价值规则和要求,客观上也蕴含着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因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从现实情况看,应对机制建构中的不完善,致使“前识经验”导致的心理反差,随着防控体制机制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补漏而不断减少和消除。同时,部分群体化观点的反主流话语,对于权威信息的解构与部分人实现利益的表达,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动摇社会成员的信心,颠覆社会成员形成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要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主动进行议程设置,进而澄清不实言论,消除错误影响,回应恶意攻击,才能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三)以凝聚文化内核为要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功能

  文化首先是作为价值观,以特有的稳定性、相对不变性渗透在社会体系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客观外在。在互联网场域中,文化多散落为偶然的、联系不密切的马赛克结构,当文化核心被这些“微小”文化不间断的重复施以影响,社会文化产生动摇的风险。其次,社会思潮以文化的方式存在,凝聚文化内核不仅是重申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价值取向,更是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举措。以西方文化为内核的西方国家价值观依然没有放松冲击我国文化认同,力图影响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凝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支撑,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融合,也有利于实现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

  (四)以价值主导为根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功能

  思想由价值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观引导,有目的、有意识地改变或影响公众意见或态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为了实现社会成员行为动力与社会导向有机统一,“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另一方面,正确思想不会自发产生,需要通过灌输等手段作用于大学生的精神走向,调动其积极性,实现理性价值与实践价值的有机融合,对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价值冲突的环境导致价值危机,回应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才能塑造全社会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社会成员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次,对于社会事件的判断离不开价值引导,如果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难以成为社会共识,社会文化就会失去凝聚力、感染力。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价值性与运用理论灌输的手段是确保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主力军要有战术思维、全局意识,不能一个步骤一个节奏上“战场”,应调整传播方式和手段,着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价值导向,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在具体问题保持交锋,大学生才愿意看才愿意听,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功能。

  (一)培养复合型、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功能发挥及有效性的实现。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使网络传播技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单纯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通过定期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强网络传播能力的培养,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魅力,引导社会成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式方法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理论层次。面对事实传播与价值传播的相对分离,只有对现实问题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分析、解释,才能引导教育对象确立相应的价值观念,进而转化为实际行动。因而,一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坚持思想价值主导,改变以往“日常教育电子版”的工作思路,从搬运工向深加工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进行“筛选提炼、形式加工、提升价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与网络公共性结合,提高信息的价值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上把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更多地转向理性分析,批判性思考,进而指出信息中的优质信息,在价值取向、发展方向上最大程度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协调发展,对于不良信息引导大学生加以批判。

  (二)适应网络传播环境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与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接受特点相匹配,才能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功能。前文已述,网络平台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不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环境,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主要平台。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具体的网络环境,确立相应的工作方法。首先,建设“中央厨房”与“平台型”组织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探索内容+平台的网络传播模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把关、引导作用,经过评估后将优质内容以全媒体的投放方式形成传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的体系化驱动与分层化传播,在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下,形成打通主渠道,实现微循环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生态圈。

  其次,积极利用大数据和社交媒体,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受众群体具体化、细分化的对待,从而使受众形成一种意义上的“集中灌输”。技术并不会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高,但是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被带入“圈层”的手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要利用社交媒体搭建理想信念教育联动平台,在坚持专业性的基础上与媒体等渠道运营者加强合作,互相配合,从而深入圈层引导圈层。

  (三)根据受众导向需求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

  教育对象能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关系到教育对象能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对社会动员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其对相应社会决策、政策目标的意义的深刻阐述、宣传,对社会成员相应信心、信念的培养与情感的激发等途径得以实现。因而一是以凝聚社会共识为重点强化文化产品创作,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创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供给侧,提升文化内容质量,发挥优秀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其次要深化历史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引导大学生、青年教师创作一批有原创性、时尚感、正能量、感染力、打动人的网络文化产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资源共享,形成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线上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结合历史事件通过VR/AR等形式增强爱国主义网络传播的感受性。

  其次要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适应不同信息技术平台定制生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首先制度化推进“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围绕思政课、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持续开发和建设一大批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和基于学习、实践的再生性学习资源。整合学校历史故事、各类仪式典礼、文化艺术活动、优秀师生案例等传统思政教育资源,转换开发为网络视频、线上VR等网络文化产品拓展。如要有能够有适应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微言大义”,也要有能够适应网络技术面向全球的“世界议题”;既要有运用信息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国际国内、网上网下和民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宣传教育性内容”,又要有能够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攻击、解决网民困惑、回应他者质疑的“回击应对性内容”,无形中实现网络舆论引导。

  (四)在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格局中进行议程设置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应当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看待,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长期强互动下倦怠与压迫感、圈层化对个体的约束及对社会的割裂、线上过度连接对线下连接的挤占,很容易引起社会成员疲劳,因而一是要有效结合多个时间节点,连续推出不同专题,在统一视觉标识下有序递进,不断调整互动话题和侧重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网络传播应具有节奏意识,初期推送科学防疫知识解读,不实信息的辟谣等活动界面简洁、醒目的内容,充实碎片化时间移动化浏览,占据分子化社会成员;中期,应广泛发动学生制作微视频、H5等青年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产品,让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其中,形成 UGC内容反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闭合链条;同时顺应网络化生活新特点,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注意选取优质话题,组织开展话题讨论,在具体问题等一些方面保持交锋,从而吸引社会成员主动思考,减少“前识经验”形成的反差与宣传中的疲劳感。最后,还应着眼长远,持续跟进常态化后续工作,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制度优势、榜样故事,策划组织系列教育活动,激励社会成员。

  其次注意把握议程设置的时机,加强重点、热点问题解释力度。要根据工作实际,首先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创新对策,以大学生需求为参考,开展多层次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令其成为容易接受的道理。其次适应时间节点,在特定时刻匹配社会成员需求,在早晨推送关键信息,在晚间推送专业性解读,在碎片化的时间持续通过优质内容的供给“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二是要在加强重点热点问题解释力度的同时,实现圈层覆盖,在知乎问答、新闻媒体客户端、开放社交媒体场域,建设积极网络文化社区,创设情理交融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情景;在纵向分群圈层,建立完善舆情收集系统,通过主题宣讲、朋辈教育等方式,建立网络舆论“减压阀”与“平衡器”机制,引导正确社会认知。

  (五)在体系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外思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式,其意义不在于绩效考核的流量与数量,而在于传递的价值。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就必须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鼓励师生充分充当传声筒又要为其提供防护网。首先完善互联网治理法律法规,以法治思维规制网络信息内容,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行为进行约束与抵制,从微观层面保护隐私。其次注重分类培养,健全从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培养机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提升自身素质、工作技能的学习机会,能够解决网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再次要优化宣传评价体系,制定激励准则,将宣传干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纳入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最后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过程中,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绩效考核的数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内容把关不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唯上”不“唯实”,唯“数量”不唯“质量”,忽视了价值性与真理性,不仅大学生逆向反应强烈,更导致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性过滤与质疑。因而应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中增强内容的价值性与真实性,减少行政考核式干预。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徐坤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层面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集成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详细]

    08-25 14-08 光明日报 分享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出科学缜密的逻辑架构,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马克[详细]

    08-25 14-08 光明日报 分享
  • 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行伟大斗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勇于战胜一[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历经百年接续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详细]

    08-23 10-08 光明日报 分享
  •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把握的几对重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详细]

    08-23 10-08 光明日报 分享
  •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详细]

    08-23 10-08 光明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

    学史力行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要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的成果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坚持学史力行,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攻坚克难、担当作为、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开拓进取、力行不辍,用苦干实[详细]

    08-23 10-08 分享
  • 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伟大建党精神滋养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始终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切实以坚强党性[详细]

    08-23 10-08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