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恐惧及其有效应对

2021-09-19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赵磊

  著作全文见链接

查看著作全文请点击图片

  技术恐惧是现代人对科技带给人们的适应性问题的统称,它是人与技术关系的一种现实体现,是与现代技术相与为一的一种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技术恐惧人与社会对技术的感受和反应,反映了人与技术之间的一种负相关关系,表达的是人对技术的一种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在公众之间的震荡和弥漫,会发酵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技术恐惧现象的形成和蔓延,既有人为的原因,也有技术本身的原因。认清了其产生的根源,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技术恐惧的有效应对策略。但事与愿违,人与技术的纠缠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和特点,决定了解决技术恐惧问题存在着难以跨越的“卡夫丁峡谷”。

  一、作为社会历史现象的技术恐惧考察技术恐惧的历史离不开对技术史和人类恐惧情绪的历史考察。技术是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成的,技术与人有着相互塑造和催生的历史过程。“极端地说,不是人发明了技术,而是技术发明了人。不会任何技术的‘自然’人,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可见技术对人的重要性并不是因为进入技术社会才形成的,而是从人类的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注定了人对技术的依赖性和不可或缺性。而恐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当这种恐惧情绪与技术联系起来时,就萌发了技术恐惧。技术成为恐惧的对象也是滥觞于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

  技术与人如影随形,恐惧又是人类最初的一种情绪,技术走进恐惧的视线,成为恐惧的对象就不难想象了,正如人曾经恐惧自己的影子、恐惧梦、恐惧死亡甚至恐惧人类自身。恐惧的原因在于恐惧者存在危险,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危险,从而感到不安。任何事物当人们感觉到它的威胁时,就会产生恐惧情绪。技术也是如此。技术令人感到不安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对技术不了解;二是技术确实存在着风险,会给人带来伤害和威胁。尽管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技术恐惧的对象会因技术的形式、属性、种类等而不同,但总的来看,不会超出这两大方面。

  首先,古代社会,技术恐惧主要表现为对技术的敬畏、轻视和排斥。因为对技术无知,又体验到技术的有效性,所以就对技术横加解释,甚至把技术看作是超自然的或超人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认为技术会亵渎神灵和人性。也有的人把技术巫术化,再加上当时的宗教文化的影响,人们会对技术表示担忧或敬畏。对技术的无知延伸出来的又一态度是轻视技术和对技术的排斥,这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条件,工匠和劳动阶级处在社会的下层,他们连同他们所从事的行业都为处在社会上层的人们和醉心于思维活动的哲学家所不齿。

  其次,近代社会,技术恐惧主要表现为对机器的破坏和对技术革新的抵制。这主要是因为机器体系的建立,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威胁到传统的手工行业以及造成机器体系下的工人生活状况恶化。技术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主义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使得这时的技术体系出现了直接的危害后果,即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技术与文明》中描述的:空气的污染、工人生活状况的恶化、生活的窒息。在这样一种机器体系下,工人的自由是“要么饿死,要么自杀”。机器体系的实现和技术革新不是使工人状况越来越好,而是相反。而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决定了技术革新的目的只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而会使得工人每况愈下。工人并没有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而只能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机器,归罪于技术。因此,举行罢工、抵制技术革新、打碎机器就成为这一时期技术恐惧的主要表现形式。

  最后,在现代技术体系下,技术恐惧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也较为突出。导致技术恐惧的原因既有对技术的不了解,也有技术实际的危害和威胁。现代技术体系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基础,以自动化、信息化、复杂化、综合化和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种类繁多,不确定性程度高。综合复杂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有时会造成实际的危害性,使人面对该项技术时感到不安和恐慌,比如核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技术还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造成了道德的滑坡,产生了对人的控制和“奴役”等负面效应,因此,技术恐惧还表现为为人类的生命健康焦虑、为人类的前途和发展担忧。

  总之,技术恐惧是人类技术发展的一种伴生物,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技术一起陪伴着人类发展和演化。

  二、技术恐惧的内涵技术恐惧,顾名思义,就是人对技术的恐惧。简单地说,技术恐惧就是由技术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统治性等性质引起的人对技术的负面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是人对技术的一种负面态度和消极情绪。尽管技术恐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技术恐惧存在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人对技术恐惧进行内涵界定和概念把握。直到现代社会,技术恐惧现象越来越普遍和突出,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恐惧水平状况不一,如果不进一步限定和提出明确的内涵,将会引起人们对技术恐惧现象的认识混乱,并容易犯扩大化和缩小化的认识错误,也不利于人们正确面对这一现象。因而,技术恐惧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开始对技术恐惧进行概念界定。

  技术恐惧(technophobia),有的研究用technophobe或technophobic指技术恐惧症患者。technophobia一词大约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是techno与phobia组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词语,前者指技术,后者是恐惧症的意思。技术恐惧这一术语用来描述个人有机会使用新技术却抵制使用,其并不是古典意义上的恐惧,如旷野恐怖症,但在病因和治疗上二者存在着相似性。technophobia是与technophilia相反的一个词语,后者被翻译成技术爱慕者、技术爱好者或技术痴迷者等。有时也用technofear表示技术恐惧,与此相关的词汇还有技术压力(technostress)、技术焦虑(technoanxiety)和技术怀疑主义(techno-skepticism)等。有文章就把技术压力(technostress)、网络恐惧(cyberphobia)、计算机厌恶(computer aversion)、计算机焦虑(computer anxiety)看作是技术恐惧(technophobia)的同义词,或者是计算机恐惧的同义词,因为计算机被用来作为锚定产品。

  柯林斯英语词典的解释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害怕技术发展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二是害怕使用技术设备,比如计算机。《英汉大词典(下卷)》把技术恐惧释义为“对技术对社会及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恐惧”。杰伊最先通过计算机恐惧来解释技术恐惧,他把计算机恐惧从行为、情绪和态度三方面进行了界定,即一是拒绝谈论计算机,甚至拒绝去想计算机;二是对计算机感到焦虑和害怕;三是对计算机怀有敌视情绪,或者怀有攻击破坏电脑的想法。之后引发了西方学者对技术恐惧定义的广泛研究和探讨。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和韦尔认为技术恐惧包含下面一个或多个表现:①对目前或将来的计算机活动或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感到焦虑;②对计算机总体上持消极的态度;③对目前的计算机活动或与将来新计算机的相互作用普遍采取消极的认知和自我反思批判的态度。同时,他们又认为技术恐惧只是代表对技术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和强度。但当人们由于对计算机缺乏知识与经验而感到不适和有压力时,就不应该认为是技术恐惧。因为这种不足可以通过额外的训练得以纠正,并且因而不会构成心理问题。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罗森和韦尔看来,短期可以得到治愈的不适或压力,或者还没有形成心理问题的情况就不属于技术恐惧。显然这种看法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因为形成心理问题的界限、不适的程度等很难把握,也不好做出明确的界限。布鲁斯南认为技术恐惧是指由信息技术、计算机引起的严重焦虑,以及被称作由使用计算机的思想(包括实际使用)引起的非理性的害怕预期,从而导致回避、减少计算机利用的结果。有人通过与恐惧症的对比来界定技术恐惧,“在医学意义上严格来说,恐惧症是遭遇恐惧形势的结果。通常与强烈的焦虑或悲痛有关,症状一般包括出汗、颤抖、脸红、心悸,有时候伴随腹痛。技术恐惧是恐惧症更通俗的一种用法,指夸大的、通常莫名其妙的、不合逻辑的对特定物体、对象或情形的害怕”。以上几种对技术恐惧的界定,都把技术恐惧落脚到了非理性或不合理的焦虑或害怕。这与人们对一般的恐惧症的把握有关,恐惧症的概念常常包含着不合理的焦虑,但技术恐惧中的诸如对基因技术和原子技术的恐惧可能并不被认为是非理性的与不合理的,而是被认为是对机会和机遇的一种理性判断。因此,把技术恐惧理解为不合理的焦虑的思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例如,丹尼尔·狄耐罗(Daniel Dinello)认为,技术恐惧意味着厌恶、不喜欢或怀疑技术,而不是非理性地、不合逻辑地、神经过敏地害怕技术。由此看出,单凭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性质是不能区别是技术恐惧还是非技术恐惧的。从诸多的研究看来,技术恐惧中既包含着非理性的焦虑和担心,也包含着对技术的合理的害怕,因为技术确实能造成现实的危害。由于技术恐惧都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拒绝技术,因此,还有人把技术恐惧称为技术拒绝。这种观点一般把各种技术恐惧都叫作技术拒绝,认为技术拒绝者就是技术恐惧者。

  综合以上各种技术恐惧的定义和对技术恐惧内涵的理解,可以把技术恐惧界定为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技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引发的人对技术负面的心理与行为反应,表现了人与技术之间的一种负相关关系,这种人与技术的关系可以表现为对技术感到不适、消极接受甚至抵制技术、对技术持否定态度、与技术产生摩擦直至破坏技术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技术恐惧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理解为在一个组织语境中人与机器相互关系的结果。”技术恐惧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又有各种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具体表现,比如,个人的、社会的、哲学的表现;心理的、生理的、行为的表现;以及焦虑、怀疑、压力、害怕、病痛、破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技术恐惧归因分析

  技术恐惧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技术恐惧者的个人原因、技术方面的原因和社会语境方面的原因。

  (一)技术恐惧的个体根源众多的技术恐惧的实证研究都承认和证实,技术恐惧主体的自身特点是技术恐惧的内生变量。当然,在诸多的研究中,针对主体个人自身特点的多样性,也呈现出了很多的分歧甚至是矛盾结果。

  (1)主体性格是技术恐惧形成的最重要的个性原因。性格是主体长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点,是主体的遗传性特征、经验和文化等在主体心理层面的积淀与反映,是主体为人处事的动机、行为的直接发源地。性格对技术恐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开放型、外向型性格,对生活较为积极,容易接受新事物,伴有较少的技术恐惧。相反,内向型、谨慎型性格对新生事物的态度较为消极,接受新事物格外谨慎,或者说新事物不容易走进他的生活,因而对新技术的接受也显得勉强,甚至有着排斥情绪,较容易形成技术恐惧。典型的例子就是神经过敏者是技术恐惧的高发人群。(2)经验和能力是技术恐惧形成的又一个体原因。人们对经验存在着矛盾认识,一方面,经验为人们认识和接受技术提供了心理准备,可以消除人们恐新和无知造就的心理障碍。相反,如果缺乏技术经验,缺少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储备,就会引发人们的技术恐惧。另一方面,技术风险的经验又会触动个体的神经和心理,并在心理层面沉淀、震荡和放大,促使其用一种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情感应对技术。可见,拥有风险经历也可以成为技术恐惧的形成和加剧根源。(3)兴趣与偏好形成的技术恐惧。技术兴趣和偏好,可以使个体跨越主体与技术之间的各种障碍,去亲近技术,由此产生的是技术爱慕者或技术迷。相反,如果对技术没有兴趣,反而偏好技术风险,这样就会走向另一面,导致技术恐惧。(4)年龄和性别导致的技术恐惧。在现代技术恐惧的研究中,年龄和性别也被看作技术恐惧产生的原因。在最初的研究中,技术恐惧被预设为老年现象,认为只在老年人中才存在技术恐惧现象。诸多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技术恐惧水平要高,并且技术恐惧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技术恐惧的性别研究发现,女性的技术恐惧水平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这说明性别也影响技术恐惧。(5)职业对技术恐惧的影响。职业与技术恐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特别是在现代技术恐惧背景下。从技术恐惧的历史发展来看,技术恐惧常常发生在技术革新与产业的结合点上,也就是首先采用新技术的行业。比如,18世纪英国的卢德运动,就是由纺织行业的技术革新导致的。20世纪后期的计算机恐惧则与部门、行业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职业与工作的技术环境是同一的,技术环境又决定着职业角色面对的技术压力和技术风险,这也就把职业与技术风险和压力联系起来,因而成为技术恐惧的原因之一。另外,个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文化和受教育状况等也对技术恐惧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证调查研究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果。但是归结到不同的个体,这些因素可能都可以成为技术恐惧产生的原因。因此,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与技术恐惧之间直接的、现实的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和澄明。

  (二)技术恐惧的技术根源技术成为恐惧的对象,除了个人的原因外,还有技术本身的原因。一种事物成为恐惧的对象,或人们之所以会恐惧某一事物,肯定与该事物反映出来的性质、特点和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技术的恐惧亦是如此,技术因素是技术恐惧产生的客观原因,也就是说,不论主体承认与否,诱发恐惧的技术特征不会改变。

  首先,技术进步和发展本身就能引发技术恐惧。因为新技术会改变人们原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这对于习惯于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人而言,就是一种促逼,就是压力,会带来其不适应。其次,技术的风险性和危害性是技术恐惧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技术恐惧的发展过程来看,技术的风险性和危害性是一直存在的一种技术恐惧根源。它主要威胁到人们的安全感和人们对确定性的寻求。“正是技术施诸人类自身而不是施诸自然物之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人类最初萌生了对技术的警惕、忧患甚至恐惧。”再次,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引发技术恐惧,因为技术的复杂和不确定,会使人对技术学习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技术恐惧会表现为一种畏难情绪的恐惧。最后,技术的统治性会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忧。技术的统治性表现为对自然的控制和对人的控制。对自然的控制又表现为自然相对于技术的对象性和服务性,这样一种技术属性会使得技术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计成本和后果,在这样一种逻辑推演下,自然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灾难就在情理之中了,这不能不令人震惊和担忧。同样,技术的统治性也不会放过人,在这样一种本性驱使下,人也会一步步变成技术的奴隶。在可以论证或可以预言的技术领域,技术统治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无论从对自然的控制,还是对人的控制来看,人们都不能不对人类乃至我们生活的地球的前途和命运感到忧虑与恐惧。

  (三)技术恐惧的社会根源技术恐惧的社会根源是指技术恐惧形成的社会方面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社会背景,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折射和反映,也必然有其形成的社会动因。从社会原因来看,技术恐惧就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从政治方面看,技术恐惧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博弈与角逐产生的效果。各国都会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技术发展,在这样一种形式下,国家会为技术的发展扫除各种障碍和干扰,包括体制的、法律的、伦理的,有时甚至是人性的和环境方面的障碍。从经济方面看,技术恐惧是人们对利润追求导致的结果。社会对物质的需要以及技术活动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就是技术经济化的过程。在这种需要与满足之间的循环运动中,经济效益成为衡量社会发展和技术评估的重要指标,有时甚至是唯一指标。资本的逻辑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此经济框架下的任何要素都要服从这一目标。市场以其为标准来筛选技术,企业以其为标准来决定技术投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为之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甚至国家也要为其进行政策倾斜。当技术列入生产要素,或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时,其发展路径即被锁定。因此,为了经济效应,为了利润最大化,技术风险被置之不理,环境代价被视而不见,人性和道德叛离听之任之。公众对技术风险和技术危害的提心吊胆,以及环境堪忧、前途堪忧等技术恐惧情绪成为技术经济化的副产品。从文化方面看,技术恐惧也是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相互作用。文化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文化对技术恐惧有催生作用。从科学发展看,科学与技术的密切关系会促成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协同发展,科学求知、求真、求解的旨趣会影射到技术中,使技术在某些领域也会不断跟进,而这些领域就包括具有风险性和社会危害性、具有伦理和道德争议的区域与层面。因此在科学好奇认知的拉动下,技术往往会忽略掉各种羁绊和枷锁的束缚,从而自主前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也会形成技术恐惧。

  四、技术恐惧的应对策略技术恐惧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尽管其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对醉心于技术的人的警醒作用和对技术发展道路的启示意义,但现代技术恐惧的研究主要是以否定性为理论视域的,技术恐惧定义的落脚点就是疾病、病态反应,或至少也是一种问题,从这些字眼中我们窥出的是负面和悲观情绪,感受到的是消极和失望。也正是技术恐惧现象透出了消极和悲观,才能起到启示和警醒作用。相对于此种以牺牲来换取技术健康发展的路径,人们更希望技术能够自觉地良性发展。或者至少也应该把人们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限度。为此,我们需要正确地应对技术恐惧,以消除或降低其消极影响。

  (一)技术恐惧的个人应对技术恐惧的形成与个体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有着重要的因果联系,所以探讨技术恐惧的对策,也应该从其个性原因入手,对症下药,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从个人方面来看,应对技术恐惧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观念,澄清认识,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对于技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其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和不足,但其进步的必然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是不可否定的。技术发展的事实也证明,其给予人类的要远远大于其带来的风险和灾难。现代人对技术的恐惧,与其说是技术风险和危害造成的,不如说是技术给了我们健康、富足的生活条件,从而造就了人对技术更高的,甚至是苛刻的要求与现代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带来的一种心理失落感。(2)进行积极的心理和行为调适。健全和健康的心理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我们对技术的态度和情感要积极乐观,对待和使用技术要有良好的动机,不能对技术吹毛求疵,否则只会怨天尤人,自乱阵脚,陷入恐惧之中,应该采取积极行动,合理地分析技术条件和我们的情势,发挥技术优势,扬长避短,使技术为我所用。过度联想和不合理的期望是造成技术恐惧的一大原因,因此,我们不要把任何风险、危害和问题都归罪于技术。面对技术恐惧,我们还要学会行为调节,合理释放和排解压力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3)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个人应对技术恐惧的有效手段。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技术科学使用和无害化的重要保证,可以减少技术事故,对个人来讲也可以减少心理负担。

  (二)技术方面应对技术恐惧的策略第一,针对技术的风险性和危害性,主要在研发和设计上实现改进。改进技术的设计缺陷,使技术更加人性化,使人机界面更加和谐。从源头就要考虑技术研发的风险性和危害性,争取把技术对社会、对环境的危害消灭在襁褓中或降到最低程度。第二,针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不确定性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造成的焦虑,技术要做的工作如下:一是力尽简便、便于学习、便于操作,这样才可能使处于激烈竞争中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易于接近与接受新技术。二是建立健全技术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对于技术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于不确定性的风险和后果要保证其一直处于被监视状态,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开管理者的视线,尤其是在试验阶段。第三,技术伦理问题引发的技术恐惧,要充分考虑技术使用区域和范围内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因素。尽量避免与这些因素相冲突,应使技术的设计能够融入当地文化,与伦理道德相一致。技术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后果负责,技术产生的危害和风险,主要地还需要技术来解决。为了减少和降低公众对技术的恐惧,总的来看,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无公害技术、有机技术或生态技术,使技术富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使技术发展走出一条人性化道路。

  (三)技术恐惧的社会应对解决技术恐惧问题还要消解技术恐惧的社会建构机制。从社会方面来看,要解决好技术恐惧问题,需要国家和政府、企业团体、社区组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入手,共同协作,综合治理。

  第一,政治人性化和绿色政府。政治人性化和绿色政府是消解技术恐惧的政治保障,其致力于从宏观上解决技术发展带来的人身伤害问题、社会和国家冲突问题、生态和环境问题等,可以减轻人们对技术事故、生态灾难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担忧,起着消解技术恐惧的作用。第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要求在发展经济、追求利润的同时,兼顾好社会和生态,把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造成的环境和生态代价计入生产成本,这样来综合衡量企业的收入。综合严格的评价指标,可以约束人们的技术行为,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对社会负面影响大的技术会得到限制和改善,从而减少和消除人们对生存环境与社会堕落的担心、焦虑。第三,道德和法律对技术的双重约束。要消除和缓解人们的技术恐惧情绪,还要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这也是消解技术恐惧的制度保障。道德可以看作是技术的软约束,法律则是技术的硬约束,双重的约束,可以规范人们的技术行为,对于违反者施以惩戒。加强道德和法律建设,还意味着道德和法律也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淘汰过时的、不适宜社会发展的道德和法律,建立新的、适应社会情势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也就是说,道德和法律有时也需要为技术做出改变,这对于缓解人与技术之间的紧张气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四,诚信文化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文化和社会风气是技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恐惧也意味着不信任,诚信缺失会导致更大的恐惧。诚信文化的建立,有利于人与技术之间的真诚沟通。诚信文化体现在技术领域,就是专家系统与公众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对话和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的畅通与透明。诚信文化和良好的社会风气还表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的文化传播、避免为了自身利益而虚假宣传以及故意制造紧张和恐怖气氛。第五,社会和组织的关心帮助。对于技术恐惧症患者,或者有技术恐惧情绪的人来说,社会与组织的帮助无疑会使其感到温暖和关怀,对于学习和操作技术也会带来方便,因而会使其对技术的态度变得积极一些,有利于消解技术恐惧情绪。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徐坤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我们党领导土地制度变革的重大意义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既有利于地方财政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又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和实现共同富裕。[详细]

    09-13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在新时代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详细]

    09-13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三次分配制度是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石

    新近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特别强调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并坚定承诺为此“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简要地讲,三次分配指政府对市场分配进行三个层次的矫正性再分配:一是税收分配作为初次再分配;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详细]

    08-25 14-08 分享
  •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层面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集成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法治[详细]

    08-25 14-08 光明日报 分享
  •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确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指导地位。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展现出科学缜密的逻辑架构,实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以马克[详细]

    08-25 14-08 光明日报 分享
  • 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行伟大斗争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勇于战胜一[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历经百年接续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详细]

    08-23 10-08 光明日报 分享
  •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把握的几对重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详细]

    08-23 10-08 光明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