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家国,守望大写的亲情

2019-01-28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 魏寅

  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人们为工作废寝忘食,为生计奔走四方,但不能忘了人间真情,不要在遥远的距离中割断了真情,不要在日常的忙碌中遗忘了真情,不要在日夜的拼搏中忽略了真情。

  ——习主席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前不久,一部名为《啥是佩奇》的短片在朋友圈刷屏。它讲的是:一位独居山村的老人,在电话里听到孙子想要“佩奇”作为新年礼物,于是费尽周折,终于做出了“佩奇”——一只由鼓风机改装成的小猪。这故事既没有华丽的剧本,也没有煽情的对白,却让万千观者“泪目”。原因就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骨肉亲情的“再凝视”、对家庭文化的“再发现”——尤其是在这春节临近的当口。

  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有分量的节日,而“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啥是佩奇》这样饱含亲情的春节故事,书写的正是国人对家庭共同的精神守望。“亲情是忍不住时最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坐的那杯清茶,是悠闲时最想见的身影,是最忙碌时也不忘的牵挂。”逢此新春佳节,人们对于亲情二字的感受,往往比平日来得更为浓烈。

  虽然“还乡是乡愁唯一的解药”,但对于军人而言,与家人的团圆从来就是一种“奢侈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返乡之旅注定不可能。有的部队驻地偏远,有的部队任务特殊,官兵常年见不到家人一面,并不稀奇。尤其是改革之后,一些单位千里移防,官兵与家人“二次分居”,“过年不回去了”成为官兵不得不对家人说的话。

  正因此,军人对思乡念亲的体验更加刻骨铭心。白发高堂是否康健?爱妻幼子是否平安?是每名官兵心里始终装着的牵挂。特别是在万家灯火、爆竹声声的除夕之夜,头顶边关冷月、守望万里海空的军人,对至爱亲人的思念之情就会愈发滚烫、愈加强烈。

  曾几何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书信往来是主要交流方式。听到一声“有你的信”,读到那句“见字如面”,能给军人排解多少想家的苦闷。如今,技术发展迅速、通信手段发达,再不用“寄我片纸慰离情”。语音通话、视频聊天,微信群里的红包、朋友圈里的点赞,让官兵与家人之间的沟通呈现更多时代气息,也让军营的年味儿更丰富、更淳厚、更多彩。但不论通信方式如何变化,对亲情的守望、对亲人的牵挂,是始终不变的情感内核和精神主线。

  亲情,恰如投进湖面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形成“由家而国”的自然辐射,让家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对于军人来说,春节的意义不仅是与亲人的团圆,更在于对家国的体认。每名官兵除了牵挂自己的家人之外,更知道肩上的责任关系身后的万家灯火,脚下的哨位连着祖国的万里河山。当好“大家”美好生活的守护者,或许是军人献给“小家”最好的礼物。为了守护这大写的亲情,共和国军人不惧负重前行,不怕吃苦受累,不畏风险挑战。

  “要挂念着家里的亲人,要对得起肩上的钢枪。”对于坚守在祖国大江南北、边疆海岛哨位上的广大官兵来说,祖国的安宁欢乐、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是新年里最深情的祝愿、最美好的寄托。这些祝愿,会像岁月的书签,镶嵌在我们追梦圆梦的史册里;这些寄托,会像七彩的祥云,升腾在祖国万里河山的画卷中。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