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文史哲教

慕课式思政课?别光顾着赶时髦

2017-06-28来源:解放日报作者:

  作者: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志强

  一些人以“价值中立”的态度授课;一些人以空洞喊话的方式授课;还有一些人课堂叙事的素材无可厚非,结论却巧妙地避开主旋律,以质疑大政方针、违背宪法等来收尾。这一方面说明,课堂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另一方面说明,立场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错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今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力图通过大听课、大督查、大改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经验表明,教学质量的提升依赖于一个重要的载体,那就是课堂教学。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意识形态的“战场”,是吸引学生的“磁场”,是精雕细琢的“工场”,是立德树人的“林场”,是传播真理的“道场”。课堂具有固定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是课程开展的依托,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课堂不同于会场,授课不同于系列讲座,它需要固定的受众和课程设计。

  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是比较时髦的网上在线课程,俗称慕课。这类课程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是传统电化教学和远程教育的升级版,其特点是借助网络、突破时空和自主分散。网上在线学习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与继续教育、自考和远程教育相似,而与全日制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在内容、方法、学时、学分和考核方式上差异悬殊,是为满足上班族等特殊学习群体需要而引入的手段。正是由于这种属性和功能上的巨大差异,对于那种过度渲染网上在线课程的作用而弱化课堂教学的论调,我们应该予以关注乃至警惕。

  能不能以网上在线课程取代课堂教学?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从教育的本体上来考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育人”过程中,教育的对象、方式和内容深浅可能差异较大,教育的过程也可能是流动开放和复杂多变的。但教育又具有统一性,它是“多”和“一”、“扬”与“弃”的统一。教育的对象是人,“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属性,而能够充分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政治性和思想性出发,对“谁来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在什么地方育人”等有特定的规范和要求。思政课需要由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来上,育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育人过程中,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战斗员是教师,指挥员是党委书记和校长,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学主要在课堂,而不是在教堂或寺庙;走进课堂的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定信仰的教师,而不是牧师或僧人。高校的课堂是“战场”“磁场”“工场”“林场”和“道场”,讲课的人要有马克思主义立场,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的教育使命和教育目标所决定的。

  那么,没有课堂的思政课会是什么样子的?在没有课堂的情况下,所谓的思政课能否高质量、高水平地达到教育目标和教学效果是完全可以打上问号的。因为教学的最佳效果是“面对面”的交流和“心对心”的对话,离开了这个交流对话的场域,很难将理论讲深讲透,很难营造即时互动的氛围,由此也就谈不上走进学生的心灵了。

  以慕课为例,由于慕课是事先录制、网上播放的,授课过程中授课者无法感知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价值取向,授课效果铁定会大打折扣。传统课堂中的集体聆听和纪律约束,慕课里看不到;传统课堂中的即时互动和快乐分享,慕课里看不到;传统课堂里的教师话里乾坤、学生胸有锦绣,慕课里看不到。

  从教学实践看,在目前的网上在线课程中,学生“挂课”和“刷分”现象比比皆是。集中学习的课堂变成了宿舍、食堂、操场甚至厕所,线上的教师言者凿凿,线下的学生听者藐藐,是老师的错,还是学生的错?皆非也!而是过于渲染技术手段、忽视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错。

  通常来说,年轻人因心理年龄、家庭环境和社会风尚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思想尚不成熟,自我控制力还不够强。由此,我们才强调高等教育要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导师和特定的制度下,让知识和德行以强化的形式予以固化和深化,以避免流于形式。慕课传授方式的单一性、学生接收方式的被动性、学习环境的随意性与知识排列的堆砌性,无法产生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学习过程宁静致远、课程进展精彩难忘的效果,更遑论塑造学生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知行并重之品质。

  当然,慕课教学等新型手段与课堂教学并不必然冲突。慕课教学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实践教学的抓手以及思政教学的重要辅助,使教学过程锦上添花。但不管怎样,课堂的“主场”作用不能被替代和弱化。只有师徒手把手、思想面对面、教育管道畅通、课堂有效管控,才能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挂在墙上,说在嘴上,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当然,有了课堂,仅仅为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能否真正达到预期目标,还要看一堂课是怎么上的。一些高校教师很有水平,可博大但不精深,导致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堆积,造成内容的随意和不可控性,从而缺乏思维的提升和思想的引导,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一些人以“价值中立”的态度授课;一些人以空洞喊话的方式授课;还有一些人课堂叙事的素材无可厚非,结论却巧妙地避开主旋律,以质疑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传播封建迷信、破坏民族团结来收尾。这一方面说明,课堂是讲好思政课的关键;另一方面说明,立场是讲好思政课的根本,错误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无知离真理更远。形势告诉我们,如果不深抓课堂、狠抓课堂,高校课堂有可能会变成各式各样错误社会思潮,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滥觞之地。

  说一千道一万,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归根到底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课堂,让思政课程变成课堂思政,让我们的老师有成就感,让我们的学生有收获感。任何离开课堂“主场”的做法,都是对思政课教育和教学目标的弱化和偏离。

  中国传统智慧讲天时、地利、人和,思政课教学改革事关“时”“空”“人”三者关系的再造,事关能否把牢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核心,任重道远。目前,全国各级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各大高校正在开展的大听课、大督查和大改进活动,应一以贯之,做出更大成效,进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治国理政思想之树在思政课堂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