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

理论微信 新浪微博 山东手机报·移动客户端 大众网

大众网>首页>文史哲教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大家谈”(1)

2018-01-19来源:大众网作者:

  编者按:
  近年来,打着“还原历史”、“寻找真相”、“重新评价”“人性论”等幌子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已经从学术领域借助新媒体向网络传播,这些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严重错误,对缺乏政治鉴别力的普通网友迷惑性很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当中指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为此,大众网理论之光网特别推出“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大家谈”,邀请理论专家、学者撰文批驳,以深刻揭示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观和方法论上的错误,帮助人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澄清思想认识,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大家谈”(1)

  近年来,打着“还原历史”“寻找真相”“重新评价”等幌子的历史虚无主义,逐步从学术研究领域扩展到新媒体领域,其攻击诋毁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手法更为多样,对缺乏鉴别力的普通网友迷惑性更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利用肯定支流来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否认本质,通过孤立分析历史中的琐细片段来否定整体过程。历史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截然对立,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反动性与非科学性。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它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相当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及其种种表现,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来面目,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秉持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在对待社会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心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不同的历史观,必然导致对历史的不同认知和判断。唯心史观并没有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而是从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的历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历史虚无主义从个人主观目的和主观愿望出发评说中国历史,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有所区别的评价,没有坚持同一个客观标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达到否定现实中国政治制度和发展方向的目的,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重新解读,否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否认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力图抽掉当代中国现实的历史根基,从而对中国历史做出错误的评价。已故的龚书铎先生对此评价道:“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对历史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但对叛徒、汉奸、反动统治则不虚无,而是加以美化、歌功颂德,把已被颠倒过来的历史再颠倒回去,混淆是非。”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秉持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革命的现实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关怀全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追求具体个人的解放和发展,对于历史必然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公正合理的立场。历史虚无主义坚持错误的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把历史研究的主体和对象都视为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没有情感和价值观的、孤立地站在历史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即“抽象的人”。从“抽象的人”出发,就是从研究者所制造出来的观念出发,所书写的历史不过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与真实的历史不符。因此,对待历史的立场和态度发生了错误,从而对历史做出了错误的评判。在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采取了一种“反着来”的态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鸦片战争以来追求进步的各类历史人物,如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鲁迅乃至党的领袖毛泽东等,都难逃被贬低的命运。与此相反,对慈禧、李鸿章等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进行“去阶级化”而大加颂扬。历史虚无主义者秉持所谓“价值中立”的原则,采用超阶级、超党派的立场,宣称要超越“内战思维”,从人性的角度重新评价蒋介石,认为现有的评价都是错误的。甚至提出要从人性论的立场出发,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一次“颠覆性的拨乱反正”。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作为一种唯心主义价值观,往往使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发生偏差甚至错误,从而违背事实求是的基本原则,甚至堕入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深渊。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一味强调文化的世界性而否定文化的民族性,一味强调文化的一般性而否定文化的特殊性,完全不顾中国自身的国情和自身文化价值的独特性,把西方价值观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和最高准则,以此否定中国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动摇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秉持主观主义认识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思维是确定性与非确定性、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人的思维有其客观性和确定性。但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多样化的思想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潮相互交融、交流和交锋,使人们的思想富有多元性、多样性、多变性。历史虚无主义将思想史化了的历史视作主观的历史,当这一企图受到主流历史观的抵制而变成不可能时,就转向否定一切具体的相对确定性,进而走向否定历史确定性本身。具体来说,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历史认识论主要有这样几点:首先是“有罪推定”。历史虚无主义不是从事实出发,而是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价值立场出发,提出和论述问题,从而得出符合他们政治要求的荒唐结论。其次是激情煽动。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社会的浮躁情绪,企图使人们以感性压倒理性。再次是故弄玄虚。历史虚无主义利用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理,故意设置“你所不知道的真相”等“问题陷阱”,诱导不明真相或缺乏辨析能力的人。最后是责备求全。历史虚无主义不是客观地指出前人的历史局限性,而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求全责备,不允许领袖和英雄人物有任何的缺点,不顾主流、无视成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往往揪住一点错误不放,甚至无限放大。
  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秉持形而上学方法论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从整体上、从联系中去把握历史事实,而是乐于以点概面、以偏概全。一是背离矛盾分析法,坚持机械分析法。以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历史,忽视甚至否认历史事件背后的矛盾,抓不住问题的根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评价帝国主义对华殖民侵略的历史时,历史虚无主义者坚持机械分析法,一味地肯定侵略者对于传播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功劳”,而完全不顾侵略者的罪恶动机和侵略行动本身的历史罪恶,完全不顾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精神和物质上所造成的伤害。可以说,由于方法论的错误,历史虚无主义失去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甚至连起码的民族尊严也一并抛弃了。二是反对历史分析法,坚持概念分析法。坚持从所谓的公平、正义、仁爱、普世价值等抽象概念出发去研究历史,以概念度量和裁剪历史,从而得出违背史实的错误结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在研究现实问题时,不去考察其历史渊源和前因后果,而是从抽象概念出发就事论事地进行武断评判。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一味地指责其破坏性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毁灭性,甚至认为其破坏性和毁灭性仅次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和毁灭性,而完全忽视了在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背景下,农民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正义性,无视太平天国运动在瓦解清王朝专制统治、打击外来侵略者、推动中国历史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历史作用。三是否认阶级分析法,坚持抽象分析法。历史虚无主义不去考察特定对象的阶级立场和阶级观点,不考虑其阶级利益,而是把历史对象看作超阶级的普遍存在,片面强调普遍的人性,忽视或否定历史对象的阶级特点和阶级局限,从而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做出错误的评判。历史虚无主义认为新中国成立初的“三反”“五反”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太残酷、太血腥,打击面太宽,殃及很多无辜者,借此完全否定这些政治运动,认为这些政治运动是人为的暴力,完全没有必要。历史虚无主义者看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看不到各种反动势力对于新政权的仇视、敌视及其穷凶极恶的破坏和反扑活动,看不到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对于新政权的威胁,对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因而看不到镇压反革命等运动的历史合理性,从而对历史做出了错误的评判。
  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理论并不高深,方法也不新鲜,依旧是老调重弹、故伎重演,用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形而上学方法论颠倒历史,混淆黑白。他们“研究”历史,不是在全面、系统占有翔实史料的基础上,把握历史事实的总和阐述内在联系,梳理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而是随意剪裁和拼凑史实,牵强附会,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指鹿为马,糟蹋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荣生

初审编辑:牛乐耕

责任编辑:李士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