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更精细 运转更顺畅

2025-01-1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铁林

  李铁林

  城市更新要想更可持续,还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以精细化治理护航城市更新,在宜居宜业宜乐宜游上持续加力,我们定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不仅是惠当前、利长远的民生工程,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系统检验。

  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涉及的都是非常具体的问题。拿老旧小区改造来说,居民最期盼改什么?怎样把资金用到刀刃上?如何科学施工、减少扰民?特别是对于“疑难杂症”,要找准病灶,分清轻重缓急,必要时还得“联合用药”。这背后,都离不开高效治理。

  先把脉问诊,后开出良方,山东威海市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当地连续5年开展城市体检,完成住宅小区专业体检全域覆盖,创建城镇房屋体检等3项制度国家试点。得益于坚持“无体检、不更新”,威海突出目标导向,成功打造火炬八街、栖霞街等一批示范项目。

  现阶段城市更新项目通常由政府主导。由于资金需求量大、运转周期长、牵涉利益面广,城市更新要想更可持续,还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利益多样,“众口难调”怎么办?公众参与是破题良法。城市更新项目中,老旧小区及城中村改造所占比重不小,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面对不同诉求,只有尽最大努力凝聚共识、统筹协调,方能顺应群众期待,减少矛盾和阻力。

  在重庆,红育坡片区老旧小区改造方案由“居民提议—大家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后决议”的“五议”机制产生。在湖北黄石市,红旗桥社区枫叶山小区由楼栋代表组建自治改造委员会,负责与居民沟通、监督施工。推进城市更新,居民是受益者,也应是参与者。在基层治理上下功夫,让群众在项目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唱主角,有利于寻找最大公约数,化解潜在纠纷。

  头绪繁多,“不得要领”怎么办?招贤引智是有效路径。城市更新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建设、风景园林、市政交通等领域,专业性很强,街道、社区、企业等单一主体难以事事兼顾。若不能有效对接专业资源,项目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就可能打折扣。

  天津河东区,一家木材公司的旧厂房,更新改造后化身二手商品产业园,人气十足。改造过程中,作为项目实施主体之一的天津嘉盛集团也曾一度迷茫,拿不准产业布局方向。通过合作机制,项目引进更有经验的民营企业负责市场调查和运营方案,最终确定了发展定位。从共同出资合作经营,到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再到建立专家委员会负责论证咨询,各地实践表明,善建机制、广集众智,才能助力城市更新项目规划更周全、运转更顺畅。

  资源有限,“力有不逮”怎么办?多点开花是可行解法。城市更新,既需要财政资金投入、城市更新基金支持,也离不开社会资本参与。这就要用好“两只手”,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紧密配合。

  湖南津市市105街区,改造总投资38%来自社会资本,街区通过停车位、广告位等产生现金流,平衡改造支出和后期运营成本。湖北武汉市青山区21街坊,4栋危房由于资金短缺无法拆迁改造,小区居民、产权单位共同成立合作社,与开发企业签约“原拆原建”,新楼宇除了满足原住户回迁需求,也可作为商品房出售。立足实际想办法,积极探索城市更新项目的长期盈利模式,就能增强项目吸引力,有效拓宽融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优化共建共治共享机制,以精细化治理护航城市更新,在宜居宜业宜乐宜游上持续加力,我们定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党员干部知重负重,在攻坚克难中练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铁肩膀、真本事,创造出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详细]

    01-16 16-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准确全面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

    国际形势变乱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我们要准确全面理解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的基础上,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01-16 16-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交流互鉴,扩大国际影响力

    高质量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得益于广阔的合作平台,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和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教育“朋友圈”越来越大。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和区域教育合作,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详细]

    01-16 11-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将理论创新扎根于我国经济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极为丰富的素材,也为经济学者提供了[详细]

    01-13 12-01 人民日报 分享
  • 通识教育如何“有益又有趣”

    通识教育不基于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也不直接以职业应用为目的,但它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一粒粒种子,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办好通识教育,使学生将博学与精专相统一,增强发展后劲,必将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更多助力。[详细]

    01-13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添文化动力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村志是记录、传[详细]

    01-10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并作出部署。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详细]

    01-10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数字技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内在驱动力,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确保[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同心同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各民族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必须坚守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实现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团结奋斗。[详细]

    01-09 15-01 人民日报 分享
  • 水循环经济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定能更好促进“人水和谐”,不断书写中华民族治水安[详细]

    01-07 10-0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