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发展要“内外兼修”

2018-12-05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李建波

  民营企业在外部环境转好的同时,也要下决心克服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痼疾,通过规范化的改革,提高战略定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主动适应经济环境和竞争态势的不断变化。只有这样,外部的利好才会转为内部的动力,外部环境的改善才会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

  近一段时期,各级政府、各个部门贯彻落实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讲话精神,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惠企助企、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减轻民营企业面临的各种压力。可以说,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正在改善,机遇正在凸显,前景也越来越乐观。在整个社会氛围都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民营企业也应正视自身具有的一些不良因素,尽快消除制约发展的种种内部障碍。

  要解决管理上的“家族倾向”。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的仍是家族化管理模式,表现在股权上,就是“一股独大”,与企业相关的各项权力也基本上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6)》的数据显示,2016年民营企业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比例分别为54.4%、42.6%和25.5%,与前些年相比,呈下降态势。董事长的人选主要是出资人本人或家族成员,出资人本人担任的占87.9%,出资人家族成员担任的占10%,外聘人才出任的仅占1.3%。企业重大决策由“主要出资人本人”做出的占53.9%,“股东会”做出的占21.8%,“董事会”做出的占14.1%,“高层管理会议”做出的占8.8%,“职业经理人”做出的仅占1.13%。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家族化,已经成为民营企业从外部获取资金、人才和信息等关键生产要素的主要障碍,而“集权化”的管理方式也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分权”趋势背道而驰。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往往会表现出对专业人才的强烈渴求,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时,一些家族成员可能就无法胜任在企业中的工作,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要遏制资本上的“盲目扩张”。企业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有多大的量用多大的碗,不可能一步跨千丈,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但许多民营企业家,往往都有一个心结,就是希望把企业快速做大;因此,只要有机会,就抑制不住迅速发展的冲动,甚至脱离实际盲目借贷、举债、加杠杆,从而走上盲目扩张的道路。在经济发展形势比较好的时候,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多,高负债似乎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的资金压力就会趋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也会陡然增加,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事实上,近年来倒下的许多民营企业,究其原因,基本上都和盲目扩张、拼命铺摊子、滥用杠杆有关。正如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不少民营企业脱离主业大肆扩张,通过借贷加杠杆在国内外收购,一旦形势不好,导致了资金的饥渴和断裂,这些风险也向金融传导。”当前,民营企业一定要在提高自身竞争力、负债管理等方面下工夫,切勿盲目扩张,否则再多的资金也难以避免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要纠正经营上的“不务正业”。前些年,房地产正红火的时候,华为公司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有人建议投资房地产,搞个项目就能轻松赚个上百亿,结果被任正非当场否决,因为华为专注于通信行业,绝不能“不务正业”。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民企都有华为的定力和坚持,不少民企都是在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抛弃主业,进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舍本逐末,热衷于“不务正业”挣“快钱”。或许从短期来看,这些投资可能会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从长远来看,风险却是在不断积累,往往是土地拿到了,房子盖起来了,市场情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危机也随之而来,甚至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反而是那些坚持主业不动摇、专注于某一产业领域、从不三心二意的民企,在经济波动时受到的影响更小,抵抗危机的能力更强,经营状况更加健康,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外部环境的改善只是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能不能发展,发展得怎么样,关键还是要靠自己。所以,民营企业在外部环境转好的同时,也要下决心克服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痼疾,通过规范化的改革,提高战略定力、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主动适应经济环境和竞争态势的不断变化。只有这样,外部的利好才会转为内部的动力,外部环境的改善才会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契机。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返回首页>>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士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