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理论宣讲中的“为”与“不为”

2025-07-2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王智超

  王智超

  基层理论宣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面对面的语言交流,将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给广大干部群众,着力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和要求上来。推动理论宣讲进基层,打通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把握基层理论宣讲中的“为”与“不为”,既把理论讲实,又把理论讲活。

  锚定政治方向,不要立场偏差。政治方向是基层理论宣讲的灵魂所在,坚定正确的政治站位是首要标准,要明确基层理论宣讲是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没有了最关键的政治属性,基层理论宣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场好的宣讲要达到政治方向准确的要求,需要理论宣讲者不断修炼自身,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不断坚定政治方向,掌握党的政治话语体系的经典表达,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宣讲的准备过程中,紧密围绕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

  坚持以理服人,不要虚假共鸣。讲好一门课,成败看逻辑。一个好的宣讲逻辑线条一定是梳理得明明白白,不会让人听半天找不到重点,不明白如何论证。无论宣讲做怎样的生动外表包装,其最核心的力量还是理性和思想的力量。在实际的宣讲过程中,一些理论宣讲者为了追求表面上的生动效果,刻意迎合听众情绪,使用一些娱乐化、夸张化的语言营造所谓的共鸣氛围,或者抛出一些缺乏实质内容的话题吸引听众眼球。这种虚假共鸣看似在宣讲现场抓住了听众,但实际上却掩盖了理论宣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使得听众无法真正获得理论滋养,导致理论宣讲现场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冷冷清清。一场宣讲,切忌平铺直叙,切忌大而化之,切忌没有重点,切忌顾左右而言他。一场宣讲,要想真正抓住听众、说服听众,就要通过宣讲建构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链条。只有以严谨的逻辑、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充分的事实论据为支撑,深入剖析理论的内涵与价值,才能让听众理解和接受所宣讲的内容。

  强化问题导向,不要无的放矢。基层群众的理论需求往往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困惑和思考,优秀的宣讲者必须具备敏锐捕捉这些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听众“解渴”。宣讲者要想抓住事物的本质,就要在前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广泛调研,充分了解被宣讲对象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状况。抓住实践中的热点难点,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等,回应听众关注关切。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最新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社会的痛点问题。了解群众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诸如民生保障的短板、工作创业的压力、基层治理的困境等现实问题,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与这些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才会让理论从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让听众感受到理论的实用价值与指导意义,从而对理论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进行话语转换,不要自说自话。基层理论宣讲的听众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千差万别,对于所宣讲理论的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基层理论宣讲者忽视这种客观实际,仍沿用理论的原始表述,其中大量的专业术语、复杂体系和抽象概念会像一堵高墙,将渴求理论的听众拒之门外。基层理论宣讲要把“书面语”变成“地方话”,用“土话”让听众听得懂理论宣讲。进行话语转换的关键在于贯彻群众路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邃的理论。既要学会顶天立地,上接天线,又要有把大说小、把高落地的一套本领,下接地气。结合听众熟悉的生产生活实际,将所讲述理论与听众身边事相联系,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充满感情。

  开展双向互动,不要单向灌输。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宣讲模式中,宣讲者作为一场宣讲中的关键主体,理论被从上往下灌输给听众。这种宣讲方式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听众在宣讲过程中只能被动地听讲,难以对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和深度参与,也难以激发出听众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双向互动是对单向灌输的有力突破,它强调宣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宣讲者在宣讲过程中要适时抛出问题,调动听众思考,激发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理论要点讲解完后,鼓励听众提出问题、分享对于宣讲内容的看法和见解,宣讲者积极予以回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碰撞思想的火花,深化对理论的理解,使得理论更加贴近听众需求。

  塑造自身特色,不要千篇一律。理论宣讲不仅是宣讲者宣讲理论、听众接收理论的过程,更是塑造一个宣讲者独一无二人格的过程,进而打造强大的个性感染力。基层理论宣讲的受众广泛,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群体。如果宣讲者采用千篇一律的宣讲模式、内容和方法,那么无论宣讲的理论有多么重要、多么深刻,都难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共鸣,这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去开不同的锁,注定无法开启群众心灵的大门。作为一个优秀的宣讲者,要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禀赋,塑造有个性的宣讲。每位宣讲者都有独特的个人经历、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塑造特色的基础。有的宣讲者以情动人、有的以理服人、有的以文化人,在理论的内容之后,每个宣讲者都可以打造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宣讲者要强化自身的个性表达和思考深度,不被人云亦云的爆炸信息裹挟,静下心来,研读理论,深度思考,不断打磨自己,形成独到见解,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宣讲风格和方式,这样才能在宣讲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众声喧哗中坚守真理的阵地,以自己的思想火花点燃群众心中对理论的热情之火。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原创性贡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原创性理论贡献,有利于我们构建现代化人民城市理论自主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发展所处历史方位,准确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深入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基[详细]

    07-21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互促共进

    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详细]

    07-21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唱响《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07-16 15-07 大众网 分享
  • 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近5年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对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的核心问题、前沿问题和基本原理问题等的深刻回答上,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贡献了更多原创性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将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细,首先应围绕具有前置意义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系[详细]

    07-09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攻坚克难既是一种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07-09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既干净又干事 方显好作风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07-0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