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的重点

2024-12-0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茜蓉

  张茜蓉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对的是百年变局下波谲云诡、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我们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及时有效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法治体系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法治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就要切实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面对国家安全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持续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建设,把法治的一般原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运用于国家安全工作全过程,综合利用立法、执法、司法等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要以国家安全法为引领,有计划有步骤推动重点领域涉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纂,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强化对国家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的检查监督工作;保证公正司法,依法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

  国家安全战略体系保障掌握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才能赢得最大的主动。国家安全战略体系是指导国家安全工作的总体规划和长远布局。当前,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交织,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必须发挥好我国在战略筹划上的传统优势,以战略思维谋篇布局,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完善国家安全战略。要完善国家安全战略指导方针、目标、中长期规划,明确国家安全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统筹用好各种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实现安全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确保国家安全工作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增强国家安全战略的指导性、全局性和可操作性。

  国家安全政策体系推动国家安全治理效能提升。政策体系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指南,一套全面、协调、高效的政策措施,能够指导和规范国家安全工作,确保组织有效、行动有力。当前,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维护国家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妥善发挥政策因时因势而变的灵活性,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形成整体化、多层次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更加注重协调高效,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加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物质、技术、装备、人才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加大政策贯彻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部署落地见效。

  国家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助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国家安全防范的前哨,是把握统筹发展和安全主动权的坚实基础。预判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新征程上,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必须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国家安全风险治理由事后反应转向事前预警,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由事件驱动转向源头治理。一方面,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强化国家总体风险及重点领域风险的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有效提升国土、粮食、生物、能源资源、海外利益、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前瞻性上下功夫,加强大数据监测分析等技术手段建设和应用,健全重大风险跨部门实时监测、分级预警、快速核查、提示通报等机制。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文化的思想引领力、知识创造力、生产供给力、国际传播力,为经济社会[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守正就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不会停滞不前。坚持守正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把不能改的坚决守住,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必能激发改革的强大活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详细]

    12-05 14-12 人民日报 分享
  •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详细]

    11-26 14-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拍蝇”不手软 反腐惠民生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进基层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在社会上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详细]

    11-25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始终坚守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

    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加强前瞻性研究,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详细]

    11-21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狠抓当前与着眼长远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目标任务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把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衔接起来,将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详细]

    11-2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成一事莫留多憾

    个别党员干部干工作,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结果却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甚至一些更棘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详细]

    11-13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详细]

    11-11 17-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