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025-02-1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颢瀚

  张颢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我国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深入把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规律,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回顾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相互作用、递进发展。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进而促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随着产业链优化提升,又会产生新的生产模式、新的生产要素等,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进而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这一进程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每一次科技革命催生出的重要产业,一般都具有跨越产业发展阶段的延续性,不会轻易消失。比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纺织业,目前仍是不少国家的支柱产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电力、电动机催生了电报等产业,为后来的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技术与产业基础。二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经验和产业基础优势,通过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能够不断转型升级。比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炼化行业迅速发展,实现了炼油技术的大跨越,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炼化行业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实现一系列前沿技术重大突破。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螺旋式互动递进的。对于某一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利用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几乎都可以获得新的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催生的新产业,进入下一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推动形成的新发展阶段,也会变成传统产业,然后再经过改造提升得到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高。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优化,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传统产业,能够促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比如,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设备更新,采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等智能装备,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采用先进的环保材料、节能技术,传统产业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总的来看,创新应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可以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能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比如,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广阔市场和应用场景,不仅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实践平台,也能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潜在需求。在实践中,一些传统制造业转型对自动化与智能化具有广泛需求,推动了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如,传统产业在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工艺等方面具有坚实基础,为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撑条件,可以推动技术的快速迭代,在此过程中也可以促进自身产业升级。再如,传统产业在长期发展中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创新人才、管理人才,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人才与经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与必要支撑。

  实践证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密不可分。我们必须在遵循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联系,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重塑竞争新优势。为此,要推动重要产业领域与核心生产环节的技术攻关,补齐短板环节,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国际竞争力。加强基础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稳定的投入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注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紧密结合,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主体。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鼓励吸引社会资本进入。还要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作者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辩证看待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详细]

    02-18 17-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政策创新更好促消费

    激活消费,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过去的“以旧换新”到如今的“购新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单价高、更新快,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新政策不以“交旧”为前提,体现人性化设计,顺应群众期待[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两条鱼循环”看消费增长新空间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日期间,我国共接待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游客逾343万人次,同比增长6.2%。有外媒认为,中国市场将成为2025年全球旅游业繁荣的标志性开端。一个更开放的中国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不断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内大循环和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内有活力、[详细]

    02-18 16-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专家学者谈2024中国民生热词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过去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回顾一年来我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诸多热词映入眼帘。它们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更彰显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内涵。我们[详细]

    02-17 15-02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法治滋养民族团结“石榴果”

    法律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文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善用规范之力、文化之力,定能更好滋养民族团结的“石榴果”,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详细]

    02-11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要把政治修养摆在党性修养的首位,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把学习遵守贯彻党章党规党纪作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于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阔征程上[详细]

    02-11 10-02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中华文化符号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象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符号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国际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深入挖掘提炼中华文化符号、创新中华文化符号的叙事体系,是有效传递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不仅关乎文化传播的[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今天,人民更加需要立体化与多样性并存、精品化与创新性并重的文化产品。这就需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统一起来,把“送[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详细]

    02-08 14-02 人民日报 分享
  • 顺应人民心声和时代潮流的发展理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表明了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立场和使命担当。中国的发展理念来源于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彰显了中国式[详细]

    02-05 11-02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