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孙久文
城市的核心是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凸显了城市发展的人民属性,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深入理解、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本期理论版特辟专版予以阐释。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探讨这一话题。
——编者
城市的核心是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凸显了城市发展的人民属性,进一步明确人民的主体地位,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说,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人民城市理念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在城市工作这一系统工程中,人民城市理念要求把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
人民城市理念是对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科学总结和创新。这一重要理念强调城市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注重城市的物质建设,也要突出城市的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强调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建设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保障人民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城市治理必须为了人民,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指明了建设人民城市的基本路径。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各地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穿到城市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比如,上海以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圳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化城市建设,苏州古典园林与现代产业共同构成城市图景等,这些都是人民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成功实践。
人民城市理念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民城市人民建”。城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城市的主人,人民全程参与城市建设,参与到城市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商贸服务等各类活动中,可以改善城市的教育、住房、医疗、文化等条件,为城市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是“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要求城市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和规划时,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建设更多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生活质量;完善公共交通系统,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强社会保障,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城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确保城市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人民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动力所在。人民城市理念为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让人民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经济增长是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升级、畅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等方式,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繁荣,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要把握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布局和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是人民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平台,不断提升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城市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吸引和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把互联网、云计算等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加以布局,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释放城市发展新动能。
赓续城市历史文脉。文化是人民城市的灵魂。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加强对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要推动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兼具时代特色和人文底蕴的文化产品,为人民城市注入发展动力。
着力建设美丽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城市宜居生活的期待,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反映了人民城市的人文关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在绿色发展与低碳转型方面着重发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打造高标准绿色建筑,鼓励绿色交通出行,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人民城市理念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实践路径
人民城市理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这一重要理念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或船”的问题,为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
协同发展、强城富民。人民城市建设从城市规划起步,可以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引领作用,通过合理布局产业和居住区,减少市民的通勤时间,缓解交通压力。通过推广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通过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为人民城市建设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科创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业贸易、旅游餐饮、文体娱乐等消费性服务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就业、创业和生活选项。
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人民城市建设要注重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满足市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完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配套,优化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实现政府保障基本需求、市场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满足城市居民对住房的合理诉求,让城市居民安居乐业。健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城市居民医疗资源供给,加快打造健康社区,进一步推动城市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基层社区医院的诊疗能力。面对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要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治理、共建共享。人民城市建设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意味着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共治强调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的决策和管理;共享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成果由全体市民共同享有。通过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多方参与、共同赋能,可以使全体市民享受到更清洁、更美丽的城市环境,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优化环境、美化生活。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人民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践行低碳环保理念,创造优良人居环境,让人民在城市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让城市居民在繁忙工作之余身心得到放松,感受城市美好生活。完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牛乐耕
经历了长期沉淀之后,中国已经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和土壤,创新的种子处处萌发。有一种叫中国的浪潮,正从未来向今天发出强烈信号。每一个奔跑的你我,不仅是创新的见证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在这一浪潮中成就自己、添彩中国。[详细]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今日中国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到处都是新领域、新赛道、新机遇,到处都有新动能、新气象、新希望。统筹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必能帮助更多“取经人”走好蝶变之路、实现创新梦想。[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绿色消费,早就提出“倡导推广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各类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详细]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详细]
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重要来源,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非税收入管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进一步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加[详细]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这一重要论述为我国数字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设普惠便捷的[详细]
从“一闪念”到一念之差,差的是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定力,缺的是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的自觉。避免“一闪念”诱发的一念之差,必须多积尺寸之功,不断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在思想层面防微杜渐,筑牢“不想腐”的堤坝,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在明辨是非、荣辱、苦乐[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这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指明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详细]
胜利者的军功章,必会因浊浪洗礼而更加夺目。奋斗者的里程碑,必会因风沙打磨而更显巍峨。“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必然经历艰难曲折,只要始终保持迎难而上、奋勇拼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劲和韧劲,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详细]
激活消费,就得更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过去的“以旧换新”到如今的“购新补贴”,消费刺激政策不断聚焦民生实际,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实惠。手机等数码产品普及广、单价高、更新快,是信息时代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新政策不以“交旧”为前提,体现人性化设计,顺应群众期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