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

2025-07-0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再杰

  张再杰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更新事关民生福祉、牵动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过去的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我国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在城市更新中注重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可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从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实现“双碳”目标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在运行中需要消耗大量自然资源,也是污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降低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有利于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看,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能够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前不久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城市更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人民关切部署了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修复城市生态系统”。这对于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改善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应当看到,修复城市生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城市更新全过程,通过多要素统筹、多目标协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统筹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推进受损山体、水体、土壤的修复治理,构建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将城市融入大自然、将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二是统筹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鼓励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改造,提升城市的绿色出行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统筹绿色空间与公共设施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建设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等,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推动城市绿环绿廊绿楔绿道建设,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水平,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四是统筹绿色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鼓励绿色出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治理格局,提升城市的绿色治理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同时需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城市发展水平不一。为此,应当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为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在城市更新中落地落实提供保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需求,通过改革破解政策性障碍,建立一整套适用于城市更新的制度体系。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等地都出台了相关条例,对推动城市更新发挥了很好作用。同时,强化市场机制与多方协作,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同路径,构建涵盖资金保障、运营管理、社区共建的多元化治理体系,提高绿色更新项目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保障绿色更新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为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这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习近平的青春观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总书记深情地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萌发孕育和价值启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对金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等,把我[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着力铲除“差不多先生”的滋生土壤,不能仅靠个人自觉,更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一方面,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细化量化,建立起科学精准的“度量衡”,让“差不多”的工作在严格考核中无处遁形;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机制,对敷衍了事[详细]

    07-02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永恒的誓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用汗水、智慧乃至鲜血和生命,始终坚守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让我们重温那些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汲取奋[详细]

    07-01 16-07 大众网 分享
  • 以改革促消费的逻辑与路径

    [详细]

    06-24 10-06 分享
  • 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详细]

    06-23 10-06 分享
  •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详细]

    06-23 10-06 学习时报 分享
  • 推动人才供需适配

    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时代越是向前,人才的重要性就越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越加突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详细]

    06-18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
  • 刹住“四风”要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长期性、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坚决防止产生‘疲劳综合征’,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决不允许死灰复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详细]

    06-18 11-06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