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  肩上有责  脚下有路

2025-07-14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刘天亮

  刘天亮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与群众关系的亲疏远近,最直观地照见党性、反映作风。

  诚于中,形于外。心里装着百姓,秉持正确的政绩观,行动上就会与群众走得近,就会始终把群众利益置于优先位置。

  在贵州长顺县,从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物流尚不发达,一些干部就常背上背篼、走着山路,给老乡们捎带油盐酱醋等物品。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背篼干部”。这种自然朴实的行为,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干部就是自家人,可以托付、值得信任。

  任福建政和县委书记时,廖俊波常常提着一个黑色帆布袋。同事回忆说,他总是随身携带各种工程报表、图纸等,走到哪提到哪。担任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后,他的行李中又多了一样东西——武夷新区总规图等5张图纸。与客商交谈时,他铺开图纸就能逐条逐项讲解,如数家珍。

  一个背篼、一个帆布袋,里面装着沉甸甸的责任。背篼里的一袋盐、一瓶醋,解决的是群众眼下的需求;规划图上的一条路、一座桥,谋划的是百姓长远的幸福。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心中有民,就会真心实意为民,始终把为民造福的重担扛在肩上。这是一种永不言弃的责任担当。遇到困难,身先士卒,与群众同甘共苦;出现矛盾,主动解决问题,绝不推诿扯皮;任务再艰巨,征途再漫长,也会坚持到底。

  党员干部的词典里,就不该有“不作为”“躺平”这些词。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黄大发、黄文秀……一个个走过千山万水仍怀赤子之心的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战风斗雨、闯关夺隘,克服种种不利条件,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

  他们为什么能把“不可能”变成“一定能”?因为坚持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在奋斗路上始终有广大群众同行。

  “不要怕问题,让问题怕我们。”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老县长”高德荣的这句话,振聋发聩。不怕的底气在哪里?

  当年修独龙江公路时,高德荣建议,最后5公里,由独龙族群众组建一个工程队施工。此前没有经验的群众,组建起施工队。高德荣白天和他们一起修路,晚上和他们一起住工棚,确保最后5公里按质按时完成。后来当地修建乡村公路,这批施工队员也成了骨干。

  群众力量就是底气所在,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就不怕脚下没路。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

    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将建构中国自主的财政知识体系这项系统工程落实、落细,首先应围绕具有前置意义的基础性、方向性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作出系[详细]

    07-09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攻坚克难中长本领出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攻坚克难既是一种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责任担当。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员干部始终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详细]

    07-09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既干净又干事 方显好作风

    既干净又干事,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是人民群众衡量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既干净又干事的好作风密切党同[详细]

    07-08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即时反馈和延迟满足

    即时反馈与延迟满足,照见政绩观,折射新理念,要下“绣花功”。有“一竿子插到底”的魄力,也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工作实绩才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审视和群众评判。[详细]

    07-08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技术演进与就业促进双向奔赴

    无论是蒸汽机车取代马车,还是智能手机淘汰胶片相机,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技术进步是把市场蛋糕做大的“魔法师”,推动就业结构不断向更高价值领域迁移。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技术重塑就业市场的客观规律,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构建覆盖全面的职业技能提升系统,定能[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标明了新时代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前进方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干部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的前提下大胆干事,一定能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详细]

    07-07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深挖数据经济价值,克服“信息茧房”局限,以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07-04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一进一退”看民生建设

    开展体验式调研,更容易找到那些坐在办公室里不易察觉的槽点、痛点、堵点,推动消除治理盲区,提升服务精细化水平[详细]

    07-04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活态传承激发新活力

    北京中轴线上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在时代浪潮中推陈出新,这是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必然要求。以创新为引领和驱动,不仅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传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习近平的青春观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热切的目光投向青年。关爱青年、礼赞青春,启迪青年、激扬青春。总书记深情地说:“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详细]

    07-0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