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国际影响力

2025-07-2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聂书江

  聂书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加强法治交流与合作更显迫切。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凝聚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为破解全球法治难题、推动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对“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不仅关乎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更是促进人类法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由于各国法治传统不同,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多样,加之个别国家秉持意识形态偏见,为人类法治文明交流互鉴制造障碍。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既充满机遇,也面临着复杂国际环境的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守正创新,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与实效性。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必须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久久为功。

  以提升表达力为先导,把深邃抽象的法治理念转化为国际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记得住的中国叙事,增强传播力。思想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让表达形式更符合受众的认知方式、认知习惯,增强受众的体验感,更加易于理解,才能更好传递思想中蕴含的观念与主张。国际传播实践表明,人类思想史上那些能被不同国家的人们共同理解和铭记的思想,往往需要借助受众熟悉的日常故事、生活场景、文化意象进行传播。回望历史,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当时的翻译家曾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贴近中国人的生活经验、融入中国的文化语境,成功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理解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要避免生硬直译。应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国际受众具体可感的场景化表达,使其基于自身的日常体验能懂得、理解进而认同。需要注意的是,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阐释其核心要义时必须保持叙事准确、有力。比如,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以人民获得公平正义、实现安居乐业的鲜活案例,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更好展现中国的法治优势。

  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目标,激发跨文化情感共鸣,让思想传播“润物无声”,提高感染力。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价值理念,强调“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相贯通、相契合。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公平正义观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创新发展,也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是非观、义利观,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能够跨越语言、制度与文化差异,激发国际受众的价值共鸣、思想共鸣、情感共鸣。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要聚焦阐释公平、正义、自由等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讲好中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国际法治进步的故事,尤其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故事,讲好中国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法律制度的故事,讲好中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故事,更好感染国际受众,增进其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与认同。

  以优化传播策略为切口,形成分众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一事一案”“一国一策”的精细传播,提升触达力。传播策略是国家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内容,意味着要尊重传播规律,恰当使用传播技巧,精心设计传播方案。要充分利用各种法治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事一案”的传播策略,让不同传播渠道同步放大传播声量、延伸触达半径,形成线上线下、场内场外、官方民间相结合的立体传播矩阵,扩大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影响力。比如,以各类国际对话机制为舞台,通过主旨演讲、专题研讨、案例分享等形式,系统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开展国际法治合作为支点,依托执法司法协助、法治人才培训等对话渠道,在联合办案、联合培训、联合研究中嵌入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案例,让国际受众在可感、可信、可复制的合作体验中深化理解、增进认识。针对具体国家的不同情况,构建“一国一策”的国际传播策略。锚定对象国法律与中国法律的“最大公约数”,以此为基础搭建法治对话平台。以跨境电商相关立法为例,各国法律制度虽然各异,但在维护交易秩序、保护知识产权、保障消费者权益上立场基本一致。根据对象国法治传统的不同、法律领域的不同,灵活调整传播策略,通过平等对话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真正走进对象国的决策层、学术界与大众视野。

  (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从发展痛点中找治理突破点

    发展的痛点,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抓住一个痛点,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进化”[详细]

    07-25 16-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激励年轻干部勇当先锋做好表率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引导广大年轻干部勇担时代使命,主动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以先锋之姿、表率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07-24 17-07 学习时报 分享
  • 全方位提高地方立法质效

    近日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联系指导”作为服务保障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立法机关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立法经验,对于破解当前地方立法面临的挑战、实现地方立法提质增[详细]

    07-24 17-07 学习时报 分享
  • 互利共赢,开放合作谱新篇

    当今世界,开放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不惧“逆风”“回头浪”,中国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详细]

    07-23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更好发挥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详细]

    07-23 09-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家风建设与法治建设互促共进

    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详细]

    07-21 14-07 人民日报 分享
  • 学习时间丨唱响《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07-16 15-07 大众网 分享
  • 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

    07-15 10-07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

    人才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开拓市场,市场反哺人才培养,这样的正向反馈,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了新的人才“蓄水池”。[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
  • “三兔共耳”的文化启示

    不仅是“三兔共耳”。一颗石榴寄寓命运与共,见证友好交往。2000多年前,张骞“凿空之旅”开启后,石榴传入中国;而今,位于西安市的中国—中亚友谊林的那6棵寓意团结的石榴树欣欣向荣、开花结果。聆听历史,让相知的心越贴越近;传承文化,让合作的手越牵越紧。愿丝路[详细]

    07-14 15-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