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姜 凡
过去,置身于城市之中,人们往往被“快”的惯性裹挟,速度成为最重要的度量衡。一些城市里,高楼挡住了童年的晚霞,车流淹没了邻里的寒暄,大拆大建让乡愁无处安放。
而现在,城市建设向着“内涵式发展”的方向转变。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做好城市工作,需要有更多耐心,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其实,速度本身不是问题,关键是不能把速度当成唯一标准。当“一次性投资”取代久久为功,城市发展便会走上急功近利的路径,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可能。有更多耐心,就是要从更高维度看效果,拉长评价周期、拓宽评价主体、升级评价内容。
有耐心不是慢作为,而是要善作为。比如,上海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向周边社区居民发放1300份关于社区功能设置的调查问卷,发现社区食堂、净菜超市、平价健身、公共绿地是居民选答的高频词。据此,各方共同努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活之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小店等主体实现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有耐心的背后,是制度创新、主体多元、利益共享的系统协同。
城市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有些项目建设可以加速,但城市气质的涵养、文化认同的沉淀则必须交给时间。福建福州世代接力、延续种树传统,成就“榕城”美名。江苏扬州长期坚持“放气球规则”,在瘦西湖景区周边将气球放飞至拟建楼房高度,若在观察点能看到气球,则要降低设计高度,“低头让景”。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而是久久为功的精雕,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耕耘,方能让城市发展赢得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有耐心体现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工作的效果如何,不只在统计报表,更在群众体验。四川成都打造“回家的路”社区绿道,不搞大开大挖,只在既有街巷植入微绿廊、文创空间等,让一条条“回家的路”承载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垃圾分类到饮用水安全,从适老化改造到建设托育中心,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大事”。只有把群众感受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城市才不会在发展中迷失方向。
当夜幕降临,一盏盏灯亮起,孩子在社区广场嬉戏、年轻人在运动公园健身、老年人在林荫道上散步,这就是一个城市的动人风景。更好统筹速度与温度、规模与品质、当下与未来,相信每一座城市都会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牛乐耕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从线装书的雅致到电子书的便捷,阅读载体在变,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歇。全民阅读的深意,正在于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让整个民族在阅读中积蓄前行的力量。[详细]
因地制宜,精准发力,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尊重地方特色,避免“一刀切”的考核标准,鼓励文化特派员深耕细作。文化特派员也需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跨领域整合能力、市场对接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回应时代与乡土的需求。政府、社会与文化特派员协同发力,方能让[详细]
发展的痛点,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抓住一个痛点,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进化”[详细]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引导广大年轻干部勇担时代使命,主动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乡村振兴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以先锋之姿、表率之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详细]
近日公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将“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联系指导”作为服务保障新时代立法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一些地方立法机关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且具有代表性的立法经验,对于破解当前地方立法面临的挑战、实现地方立法提质增[详细]
当今世界,开放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不惧“逆风”“回头浪”,中国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详细]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更好发挥长江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详细]
发挥优良家风的守法促治作用,传承弘扬孝老爱亲、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的家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法治实践,如旁听法院公开庭审、到基层法律讲堂学习等,感受法律的公正,深化法治认同,推动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详细]
《沂蒙山小调》诞生在战火年代,而在新时代,在旋律响起的地方,它依然能够打动人心、燃爆全场。动人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沂蒙山小调》早已突破地域与时代的藩篱,化作一股磅礴的文化[详细]
发展健康消费,既是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会再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着力推动健康消费提质升级,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