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疆考古看多元一体

2025-08-1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杨雪梅

  杨雪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多到实地去寻溯。”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陕西宝鸡周原遗址、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等成果,涵盖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夏商周考古、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等多领域,进一步实证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探考古现场、析考古成果,更加直观、立体地品读“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编者

  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新的发现持续为学术发展提供动力。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就是很好的例子。

  1956年,云南省考古工作队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现了一枚写有“滇王之印”的金印。仅有2.4厘米见方的印章,首次向世人揭开古滇国的面纱。自公元前109年,汉朝在此设置“益州郡”。石寨山虽然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但缺少村落遗址,古滇国依然是个谜。

  文物发掘,考古“解谜”。2021年以来,在河泊所村东南约1公里处的上蒜第一小学及附近,揭露出建筑基址、道路、水井、河道等遗迹,出土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漆木器等遗物,发现数以万计的简牍和逾千枚封泥。看简牍文字,“滇池以亭行”表明这里建有亭、邮的治安、信息系统,文字格式与四川、湖南等地所见东汉户籍简相同。更多简牍残片的文字,也与典籍所载吻合。

  在晋宁河泊所遗址的启示下,西南的考古实现重心转移。陆续发现汉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遗址,多与当时的郡、县治所有关。云南昭通的诸葛营城址为汉代朱提县治所,四川的西昌高枧古城遗址为汉代越巂郡(邛都县)治所。这些发现说明,西南的考古对研究秦汉之际的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具有重大价值。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边疆考古是常客,也亮眼。新疆的多项考古就令人印象深刻。2024年度的喀什莫尔寺遗址,揭示佛教在古代新疆地区的传播过程,也实证了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之地的史实。2017年度的通天洞遗址,填补了新疆史前旧石器考古的空白,还发现了距今5000多年的炭化黍和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小麦,“东方的黍与西方的麦5000多年前就在这里相遇”。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文明特征,在一次次考古发现中变得生动立体、可知可感。

  即使没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很多遗址在印证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上,也都不可或缺。贺兰山深处,宁夏的苏峪口窑址并不很大,却有着烧制瓷器的完整链条。通过已经修复的高圈足碗、瓜棱罐可以看出,其釉色、器形与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的景德镇湖田窑相似,而审美趣向则与南宋官窑接近,很难不引发人们对两宋时期多民族融合以及南北瓷业交融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边疆考古的魅力,就在于新发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其使命也在于,以最新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提供更加直接而有力的实物和理论支撑。

  遥想30年前的1995年,尼雅遗址成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双人合葬墓中,出土大批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锦护臂。如今,“何以中国,因有边疆”已逐渐成为考古学界的共识。期待边疆考古不断“上新”,持续带来更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更好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

    彰显城市文化交流互鉴的“温度”,就要立体刻画中华大地上历史古都、国际都会、区域城市、传统城镇多态多元的城市文化之脉、文化之貌、文化之韵、文化之美,让我国城市历史文化更加打动人心,在持续弘扬、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对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的更好赓续和有效保护[详细]

    08-08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鼓励“跌倒的企业”站起来

    以时间换空间,鼓励“跌倒的企业”站起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样的科学治理和长远考量。期待更多地方能优化制度设计,真正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做企业之所盼,为提升经济韧性贡献力量。[详细]

    08-08 10-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扩内需与反“内卷”要双向发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国家邮政局召开快递企业座谈会,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发布倡议书……连日来,各方动作频频,剑指“内卷”、倡导良性竞争。聚合力,不松劲,严防“劣币驱逐良币”,破除逐底竞争,定能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发展前进的过[详细]

    08-07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知敬畏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方知有所为、有所不为。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时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详细]

    08-07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战略叠加优势,如何变为发展胜势

    新征程上,各区域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变战略优势为发展胜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潜力无限。[详细]

    08-06 11-08 人民日报 分享
  •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安全概念泛化、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增多,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也直接或间接抑制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各国在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同时,也在[详细]

    08-05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青年使命与青春光彩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长卷中,中华民族始终展现“自古英雄出少年”“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传统与情怀,满怀“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信念与期许。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必定会奏响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华年的青春之歌。[详细]

    08-05 11-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

    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历来有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的传统。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以文化工程为载体推进文化建设,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研究、论证和抓好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详细]

    08-01 17-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必须坚持在强化政治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推动协同育人、健全评价体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养、专[详细]

    08-01 17-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创新,要善于拆“墙”搭“桥”

    当有碍深度融合的“墙”越来越少、促进握手的“桥”越来越多,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定将蓬勃发展。[详细]

    07-29 11-07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