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2025-08-2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  铮

  张  铮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从全国来看,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在一些边疆民族地区。这些边疆民族地区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掉队。”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实现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更好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更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边疆地区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多民族聚居。从人口规模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陆地边疆九省区总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全国近六成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边疆地区。从区域位置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既是维护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的屏障,又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交流的桥梁和枢纽。从经济发展看,边疆民族地区具有多方面比较优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区域,是有效衔接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因此,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有助于为其他国家缓解国内地区性与群体性贫富差距、防范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平等团结提供借鉴,为人类和平发展与繁荣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相继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设施条件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同时需要看到,边疆民族地区总体而言仍是我国相对欠发达地区。比如,西部边疆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东北地区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又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够均衡;等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扎实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落实兴边富民战略部署,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支持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立足自身功能定位、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加快补齐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更好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生活困难群众倾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改善教育、医疗、通信、供水、用电等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边境乡镇、边境村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帮助各族群众在边疆民族地区安居融居、立业生根。完善边疆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乡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推进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立足特色资源,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同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边疆民族地区互嵌式社区治理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让少数民族群众在共享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和美村寨建设行动、民族手工业品牌培育提升行动、边境旅游提质增效计划等,多措并举促进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相统一。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在经风雨中壮筋骨

    未来,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依然较多,但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坚定信心,往高处攀、向难处进,在搏击风浪中长胆识、强本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会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到“一个优化、六个建设”

    认真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扎实迈进。[详细]

    08-25 14-08 大众网 分享
  • 从新职业看中国经济活力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详细]

    08-21 12-08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详细]

    08-18 16-08 人民日报 分享
  • 莫让“有待”成“空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很重要的就是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习近[详细]

    08-18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提信心、扩内需、搞创新、促改革、谋发展,努力实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行动把握新机遇、打好主动仗,定能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收官、实现“十五[详细]

    08-14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详细]

    08-14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魅力中国的软实力

    未来已来。面对发展前景,不由得想起一位外国企业家的感慨,“没北京可不行”。继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自身发展的笃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详细]

    08-13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务虚不能“虚”

    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潭而不可拔”。可见,务虚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详细]

    08-13 16-08 人民日报 分享
  • 激活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不断激发本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使全域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超越景观的独特人文体验与情感体验,更为当地带来就业增收、环境改善,使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美好生[详细]

    08-13 16-08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