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2025-09-1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闫 晓 刘东超

  闫 晓 刘东超

  养老服务是关系千家万户的重要民生问题。社区是人们的生活空间,也是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加强社区治理创新,能够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扩大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科学把握社区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重要作用,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更好保障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亿人,占总人口的22%。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在熟悉、就近、方便的环境中安享幸福晚年。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具有生活共同体的鲜明特性,是广大老年人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汇聚了老年人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紧急救援等各类服务资源。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既契合老年人的生活、养老习惯,可以把服务送到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有效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老年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养老互助社、养老大院等社区互助养老服务和志愿服务,推动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养有机结合。

  目前,在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主要养老方式中,社区是连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纽带。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正是对社区这一纽带作用的准确把握。通过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者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等方式,将机构养老服务引入社区,把专业服务延伸到老年人家庭,便于老年人根据自身情况就近就便享受养老服务。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支持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当前,我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同时,也存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有待完善、社区设施和服务不完善、住房及楼宇环境适老化程度低等问题。积极应对这些问题,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设计、优化服务供给模式、建立更灵活的居民参与机制,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更高效的组织保障、更优质的服务支撑和更包容的社会环境,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养老需求。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着力。

  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覆盖居住环境、出行设施、健康服务等多个维度,涉及养老服务主管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不同服务主体。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就容易出现零散化、碎片化等问题,难以形成合力。社区治理创新通过发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多方协同治理机制作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能够将不同服务主体凝聚起来,打造形成优势互补、衔接顺畅、协调有序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此,可聚焦老年人“家门口”养老需求,采取“中心+站点”等方式,统筹现有资源支持建设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性养老服务站点,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更完整、更紧密、更牢固,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当前,我国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加速涌现。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构建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及时精准掌握老年人的需求,优化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加强社区治理创新,通过健全便捷畅通的意见反馈机制、搭建多元高效的互动平台等,让老年人真正参与到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有利于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提质增效。为此,可通过建立“长者议事会”“社区合伙人会议”等形式,因地制宜搭建社区与老年人的常态化交流平台,助力提供更多更精准的日间照料、健康管理、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急等服务,让具有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都能获得有温度、个性化的养老支持。同时,可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建立动态变化、实时更新的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奠定基础。

  营造老年友好型社区氛围。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不仅包括物理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更包括打造充满包容性、人文关怀的生活场景。社区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将尊老敬老爱老的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创新全过程,能够为营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氛围注入强劲动力,营造老年人与社区共生共融的良好生态。为此,可组织多种形式的社区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加大对“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的宣传。鼓励社区自设老年教育学习点或与老年大学、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合作设立老年教育学习点,积极开展老年人休闲娱乐、健康知识、艺术审美、智能生活、家庭理财等方面的学习教育活动。开展有利于促进代际互动、邻里互助的社区活动,增强代际文化融合和社会认同。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准确把握文旅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积极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去”,助力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详细]

    09-10 11-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卸包袱是为了更好担责任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为的是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于抓工作落实。减负是方法、是手段,促担当是目标、是方向。本期大家谈,我们选刊3篇来稿,与读者一起探讨如何锚定目标、校准方向,更好实现真减负、减真负。[详细]

    09-10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把握会展经济的密码

    创新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持续提升这“三个度”,市场活力还将喷涌、发展后劲定会十足。[详细]

    09-09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

    云南昆明西山,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赤子功勋”4个字熠熠生辉。亿万赤子,翻动“功勋”的篇章,书写属于这一代的新故事。有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不懈的追求,脚踏实地、干在当下,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9-09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能随便“翻烧饼”

    要把握目标与现实、当前与长远、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规划意图与创造性执行、高水平落实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上海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起点。风正劲,好扬帆,中国将与各国携手,推动人类命运与共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入更加开阔的水域,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详细]

    09-03 09-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具体要求和部署,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不断[详细]

    09-02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经风雨中壮筋骨

    未来,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依然较多,但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坚定信心,往高处攀、向难处进,在搏击风浪中长胆识、强本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会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新职业看中国经济活力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详细]

    08-21 12-08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