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2025-09-09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陶希东

  陶希东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极端气候频发、突发灾害风险叠加、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全球议题。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并部署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不久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增强城市安全韧性作出部署。近年来,我国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日益复杂多样,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凸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意见》部署的各项任务,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彰显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底线思维和战略眼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预防体系,强化城市基本运行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安全、可靠作为韧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不仅要对小概率“黑天鹅”事件保持强大抵御力和快速恢复力,更要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构筑有效的主动免疫系统,确保城市始终安全运行。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确保各种治理制度、政策、行动落地落实、落细落小、万无一失,高效能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城市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相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文件,各地加快制定韧性城市相关规划,韧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截至2024年底,超过一半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了监管平台,基本覆盖燃气、桥梁、供排水等重点领域,实现对城市生命线运行数据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有效防范化解了一大批风险隐患。一些城市在技术创新上更进一步,通过构建城市数字孪生模型,更直观、精准地展示城市安全风险态势,为风险研判和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同时也要看到,在韧性城市建设中还面临统筹协同有待增强、风险评估存在弱项、新型风险识别能力较弱、市场与社会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和挑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意见》对加强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管理、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增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作出具体部署。这为我们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明确了重点任务。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能力短板,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精准施策。

  深化设施改造,构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持续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推动城市安全发展。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动重要设施、能源、水源等分布式布局,完善抗灾设防标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对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燃气、热力、消火栓(消防水鹤)、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模拟仿真、情景构建、快速评估和大数据分析,提高安全隐患及时预警和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市政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持续增强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安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维护公共安全必须防患于未然。只有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才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构建城市安全风险谱系,健全常态化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整治机制。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开展城市综合风险评估,为科学确定不同风险区的发展策略和风险防控要求提供支撑,提高城市空间韧性。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与应急管理、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商务、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气象、数据管理、消防救援、地震等部门城市运行数据的共享,增强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健全社会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风险动态监测预警能力。可探索建立覆盖多领域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闭环流程,超前主动应对极端天气、燃气爆炸、城市内涝、社会治安等风险。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高效协同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完善整体性规划、加强多方协同,才能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治理效能,推动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韧性城市建设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各方面的统筹协调,科学编制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城市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治理韧性等各方面韧性建设。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水平,推进多部门、跨城市协同,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联防联控。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提高各方参与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把握会展经济的密码

    创新有力度,服务有温度,治理有精度,持续提升这“三个度”,市场活力还将喷涌、发展后劲定会十足。[详细]

    09-09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

    云南昆明西山,9米高的纪念碑基座上,“赤子功勋”4个字熠熠生辉。亿万赤子,翻动“功勋”的篇章,书写属于这一代的新故事。有不变的信念、不屈的精神、不懈的追求,脚踏实地、干在当下,就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详细]

    09-09 15-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不能随便“翻烧饼”

    要把握目标与现实、当前与长远、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完整准确理解规划意图与创造性执行、高水平落实有机结合起来,最终把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详细]

    09-05 10-09 人民日报 分享
  • “上海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起点。风正劲,好扬帆,中国将与各国携手,推动人类命运与共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入更加开阔的水域,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详细]

    09-03 09-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具体要求和部署,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不断[详细]

    09-02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经风雨中壮筋骨

    未来,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依然较多,但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坚定信心,往高处攀、向难处进,在搏击风浪中长胆识、强本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会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新职业看中国经济活力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详细]

    08-21 12-08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详细]

    08-18 16-08 人民日报 分享
  • 莫让“有待”成“空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很重要的就是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习近[详细]

    08-18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