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2025-09-0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王新惠

  王新惠

  城市文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间有机联系的集合,是一个城市特色和活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赓续,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等,为城市文脉赓续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要求“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并对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等作出重要部署。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要求“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并作出重要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以文脉赓续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文脉是构建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文脉赓续是城市发展不能丢失的一份坚守。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古与今的关系,将保护历史风貌与现代城市建设有机结合,注重呈现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让老街巷、古建筑、历史地标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能够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守护城市精神内核,让居民在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建设中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在文脉赓续上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亮眼成绩。各地不断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机制,从完善规章制度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形成了系统支持,让更多承载城市记忆的建筑、街区得到妥善保护。同时,持续创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路径,通过数字化转化、文化IP打造等方式,推动城市文脉融入现代生活,增强了群众的认同感。如今,140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等,构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载体,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需要看到,从全国范围看,部分城市的文脉赓续仍面临挑战,比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重视不足、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尚有薄弱环节、城市文化建设的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等。赓续城市文脉,助力城市内涵式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让城市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独特魅力与活力。

  完善保护机制,筑牢文脉存续根基。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能力,为城市文脉赓续注入积极力量,为扭转过去有的地方“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倾向提供制度支撑。按照《意见》要求,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通过健全城市文化遗产普查调查制度、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等,加强对历史建筑、街区、工业遗产等的分级分类保护,明确保护范围与开发管控红线,形成有效约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通过设立保护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多方主体参与保护,为城市文脉赓续提供人力物力保障,筑牢城市文化的物质文化根基。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和强化考核问责,随时随地发现和纠正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拆除等问题。

  创新传承方式,激活代际衔接活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离不开薪火相传、代代守护。要聚焦年轻人的认知习惯与接受方式,依托短视频、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打造互动式、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将“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激活并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文化产品,增强其吸引力。可将城市历史脉络、非遗技艺等纳入学校课程与课外实践,通过开展博物馆研学、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也可建立完善传承人梯度培育机制,为传统技艺传承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扶持与展示平台,破解人才断层难题,让文脉赓续在代际间形成接力。

  塑造地方风貌,破解同质化困局。推动城市文脉赓续,离不开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破解曾经出现的“千城一面”困境,推动城市建设向“各美其美”转变。要开展老城及其历史街区专项调查,全面系统梳理地域民俗传统、建筑风格、手工技艺等独特文化基因,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在规划建设中坚持“一地一策”原则,统筹文脉保护与城市发展,推动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结合实际开展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等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区域分割,推动规划、建设、文旅等多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规范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推动城市建筑更好体现中华美学和时代风尚,让文脉元素自然融入城市日常生活,实现文化保护与城市功能升级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上海精神”历久弥新

    历史的时针,指向新的起点。风正劲,好扬帆,中国将与各国携手,推动人类命运与共的航船劈波斩浪,驶入更加开阔的水域,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详细]

    09-03 09-09 人民日报 分享
  • 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

    我们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意见》提出的具体要求和部署,深刻把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战略取向、时代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不断[详细]

    09-02 16-09 人民日报 分享
  • 在经风雨中壮筋骨

    未来,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依然较多,但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坚定信心,往高处攀、向难处进,在搏击风浪中长胆识、强本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会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详细]

    08-25 14-08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新职业看中国经济活力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详细]

    08-21 12-08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详细]

    08-18 16-08 人民日报 分享
  • 莫让“有待”成“空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很重要的就是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习近[详细]

    08-18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提信心、扩内需、搞创新、促改革、谋发展,努力实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行动把握新机遇、打好主动仗,定能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收官、实现“十五[详细]

    08-14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详细]

    08-14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魅力中国的软实力

    未来已来。面对发展前景,不由得想起一位外国企业家的感慨,“没北京可不行”。继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自身发展的笃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详细]

    08-13 15-08 人民日报 分享
  • 务虚不能“虚”

    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潭而不可拔”。可见,务虚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详细]

    08-13 16-08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