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拥有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大市场,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每秒钟,超143万GB数据在云端传输,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每一天,约2.4万户新企业创立,约1200亿元货物在中国和世界间流动……这样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成为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和应对变局的坚实依托。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
落实“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对各地意味着什么?打破“小循环”、畅通“大循环”,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各地政府部门怎么看、怎么干?
不妨从三个维度来把握。
(一)
“统一”意味着“一盘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首先要增强全局意识。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是治理之道。“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蕴含着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底层逻辑。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就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顺畅流动。
“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就需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
摒弃“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京津冀“瓣瓣同心”,非首都功能疏解,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崛起,“谁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东西”。
突破“搞自我小循环”的利益藩篱,江西赣州与浙江杭州、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确保投标企业“不靠关系拼实力”。
找准“人无我有”的特色优势,重庆潼南区,培育汽车后市场,每年拆解10余万辆报废汽车,错位发展出特色产业集群。
少打“小算盘”,开放“自留地”,避免同质化,才能有效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必须看到,地方保护的背后,有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财政的焦虑、资源竞争的本能,以及重回粗放发展的冲动。这就需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湖北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山东将“市场壁垒清零”纳入地市考核……善用“指挥棒”,明确“红绿灯”,聚焦高质量发展“含金量”,才能引导各级干部在服务大局中扛起重担。
立大局意识,破一域之囿。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这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的基础支撑,也是实现党中央战略意图的政治担当。
(二)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化程度越高,市场规则越清晰,经营主体预期就越稳定。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增强法治意识是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的要求,为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根治顽疾开出法治良方。
法治竖起“边界线”,“有形之手”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谋“政策洼地”,可能在招商引资中得一时之利,但会扭曲要素资源配置,造成“内卷式竞争”,影响产业健康发展;打着“追赃挽损”的名义,搞“远洋捕捞”式违规执法,侵害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污染营商环境,重创的是政府信誉。
纠正这些“越位”的行为,要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法治基础。从颁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到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再到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在法治框架内厘清各类经营主体的权利义务,既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经济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法治支撑“公平秤”,“有形之手”既要“敢为”,又要“善为”。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作为“裁判员”,政府要制定规则、细化监管,从而为“运动员”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上海完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管,在政府采购工程中预留份额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招标;江苏制定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1.4万余项,既纠治同案不同罚,又严防逐利性执法……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擦亮了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法治底色。
法治是稳定而可靠的力量。以法为指引,以法为保障,明方向、多服务、少打扰,“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方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助力经营主体放心创业、安心经营、专心发展。
(三)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让“大市场”成为“强市场”,要涵养共赢意识。
有人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隐形围墙”,会牺牲地区利益。事实果真如此吗?
促进设施互联、资源共享,全国首个跨省市、跨关区航空前置货站启用,苏州企业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上海国际航线资源,最多可降低地面物流成本近30%。
探索跨省域水权交易,2023年,宁夏以1800万元价格购得四川3年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前者“远水”解“近渴”,后者“节流”即“开源”。
启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度夏期间,南方电网送国家电网的交易电量超20亿千瓦时,闽粤直流首次实现度夏期间全时段200万千瓦满送,错峰互济空间广阔。
鲜活的实践,给出有力证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共同做大蛋糕”。消除“护城河”,抛弃“小算盘”,合作才能共赢。
也有人疑惑,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搞“一刀切”“齐步走”?
恰恰相反。党中央鼓励各地各展优势,通过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激活面向全球、充分开放、互利互惠的浩荡春水。
看长三角一体化。市场准入登记标准、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创新步调实现“四个统一”,截至2023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的100分增长至267.57分,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元的城市数量比2011年增长了一倍多。
再看粤港澳大湾区。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科技互促共强,9个超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以“研发在深广、制造在珠中惠、服务在港澳”的网络化协作模式提升全链条价值。
统一大市场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1.7%,是跨国投资“理想、安全、有为”的目的地。
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我们定能将中国市场打造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地、吸引全球资源的强大磁场,为全球发展注入正能量和确定性。
(执笔:李浩燃、孟繁哲、常晋)
责任编辑:牛乐耕
未来,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依然较多,但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坚定信心,往高处攀、向难处进,在搏击风浪中长胆识、强本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定会劈波斩浪、一往无前。[详细]
认真贯彻人民城市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历史的纵深感来把握现在做的事情和制定我们的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朝着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扎实迈进。[详细]
职业的新陈代谢,折射时代的发展变迁。新兴职业的不断涌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生动注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不断细化优化社会分工,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详细]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事情说了,得听到落地的回响,看看落实得到底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很重要的就是靠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习近[详细]
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坚持稳中求进,千方百计提信心、扩内需、搞创新、促改革、谋发展,努力实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务实的行动把握新机遇、打好主动仗,定能为“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顺利收官、实现“十五[详细]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详细]
未来已来。面对发展前景,不由得想起一位外国企业家的感慨,“没北京可不行”。继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对自身发展的笃定,“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详细]
在《之江新语》中,习近平同志写道:“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那么务虚则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那就会陷于千头万绪的事务泥潭而不可拔”。可见,务虚对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详细]
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走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不断激发本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推动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使全域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超越景观的独特人文体验与情感体验,更为当地带来就业增收、环境改善,使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美好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