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王 观
对个人消费贷款、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瞄准供需两端,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发力,更大力度支持“两重”建设;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贷款总量增长、覆盖面扩大,源源不断滋养实体经济……“十四五”时期,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宏观调控更具精准性、灵活性、预见性,有力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一项项政策因时酝酿、因势推出,一笔笔资金加速落地、惠企利民,政策红利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协同发力,“工具箱”储备足,逆周期调节力度大。
机器轰鸣,塔吊林立,山东济南遥墙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作为国家区域性航空枢纽、环渤海地区重要枢纽,该项目2022年至2024年,连续获得36亿元、40.3亿元、37亿元的专项债券资金支持,2023年吸引172.55亿元、期限40年的银团贷款跟进投入。社会资本与财政资金搭配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流,让项目建设底气更足。
从积极到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力度上更加给力。“十四五”以来,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
从稳健到适度宽松,数量、价格、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运用。2020年以来至今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降115个和130个基点。
与此同时,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更加注重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实现同向发力。在更广地区、更多领域,“财政+产业”政策协力拉动有效投资,“科技+金融”护航初创企业破土发芽,“财政+就业”支持企业稳岗扩岗……
——精准滴灌,把钱花在紧要处,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
宽敞的主干道、大型停车楼,小区与周边商业、教育、医疗、休闲等资源有效连接,构建起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改造资金支持下,湖北武汉汉阳区知音东苑小区旧貌换新颜,2000余户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终是民生。“十四五”时期,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9%;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水平,减轻老百姓后顾之忧。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在为高质量发展强本固基、增强内生动力。
挖潜力、通堵点、增动能。
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获得贷款“及时雨”,安徽三多轴承有限公司计划升级近70条智能磨装生产线、40条全自动检测装配线;支农贷款不断档,甘肃西和县广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从种植、收购到加工、物流全链条更顺畅,村民增收有保障;以碳排放权作质押获得2000万元贷款,湖北黄麦岭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加快节能减排脚步,坚定向绿前行……
——灵活主动,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进一步提升。
“利息能省下500元!”近期,决定在浙江杭州定居的刘先生正在为新家添置家具,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的实施,让他尝到了“甜头”,“省下来这笔钱,我可以多买一个小家电。”
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政策实招一个接一个。既有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又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高质量供给,还推出育儿补贴、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红包”直达个人。截至今年上半年,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科学决策、果断出手,用“真金白银”激发消费活力与潜力。
既利当前,又谋长远。从降准降息到创设新的政策工具,一揽子金融政策适时推出;从创造性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到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抓住时间窗口,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强化经济形势分析,时机更加灵活、发力更加精准,宏观政策组合拳在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上不断提质增效。
“十四五”时期,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宏观经济治理思路不断创新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稳步提升,有力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牛乐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唯一标准。站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历史关口,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详细]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详细]
前不久,一位外国政要在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前接受采访时表示,30多年前首访中国时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未来可期”。时间与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活力足。扬帆的中国定会乘势而上,向着更加壮阔的前方远航。[详细]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未来一定属于我们!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详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大问题,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我国民生领域实现了[详细]
善讲群众语言,不是“软任务”,而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硬本领”。党员干部唯有以群众听得懂的话传递政策温度,以群众信得过的话彰显担当作为,以群众喜欢听的话拉近情感距离,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增进与群众的鱼水情谊,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详细]
让改革发展更有温度,让民生保障更可持续,必能为新征程改革发展汇聚更强大的信心和动能。[详细]
“同球共济”的时代,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同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共同创造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详细]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取精神的深刻诠释,是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被无数实践印证的客观规律,更体现我们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葆有的昂扬精神。我们的建设发展没有“中场休息”,更容不得踟蹰不前或躺在功劳簿上“吃[详细]
守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守护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也是开启未来的智慧之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中更好体现民生价值、生态智慧和文化传承,不仅能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而且能让蕴含其中的千年智慧润泽现代文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精神动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