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彰显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

2025-10-3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何星亮

  何星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今年8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塑造彰显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精神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必须准确理解城市精神的特征、内涵,积极探索塑造城市精神的途径。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丰富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塑造彰显文化底蕴和独特气质的城市精神,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既能凝聚人心、引领风尚,又能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独特性。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标识和精神名片,象征一座城市的“人格”与“品格”,具有独特性。二是共识性。城市精神得到广大市民广泛认同和践行,具有凝聚共识和强化认同的功能。三是导向性。城市精神具有价值导向和方向引领的作用,既为市民的道德风尚和日常行为树立标杆,又为引领城市走向未来提供精神力量。

  城市不能是千城一面的,不同城市精神的具体内涵也必然存在差别。城市精神的内涵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历史文脉与人文底蕴。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独特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体现着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优良风尚、人文精神和集体记忆。例如,浙江杭州的人文精神与其江南文化密不可分,江苏苏州的“崇文”风尚与其历史传统相契合。价值观念与生活理念。城市精神既体现市民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又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方面。时代特征和未来愿景。城市精神折射着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城市精神内涵要不断与时俱进、丰富拓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塑造城市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加强政府引导、市民参与和社会协同,坚持与时俱进、动态调整,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长期积淀、凝聚共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注重挖掘与提炼,赋予城市精神独特内涵。要破除“千城一面”问题,城市精神的内涵就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只有因地制宜塑造城市精神,让城市精神内涵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风貌,才能彰显城市不可复制的个性气质。比如,上海有机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塑造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可组织专业人士对城市的历史沿革、传统文化、民俗非遗等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研究,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精神元素,找到贯穿城市发展、能够引发共鸣的精神特质,让城市精神有根可循、有源可溯。可通过问卷调查、征文活动等方式,发动广大市民参与讨论城市精神的内涵与特质。需综合各方意见,在尊重历史、立足当下、引领未来的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价值导向性的城市精神内涵。措辞要尽量精准、响亮、富有感染力,避免空洞和同质化。

  加强传播与转化,推动城市精神入脑入心。塑造城市精神的落脚点是使其内涵实质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同,真正入脑入心,从而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为此,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城市精神的传播与转化,让城市精神叫得响、传得开。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解读城市精神的内涵及意义,讲好体现城市精神的生动故事,让抽象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可在城市的各类公共场所,适当通过标语、公益广告等形式展示城市精神,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将城市精神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活动中,让青少年从小了解、认同自己生活的城市。可通过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城市精神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

  确保践行与落地,将城市精神具象化。城市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融入城市治理实践与发展建设之中,使之真正落地。可将城市精神的核心理念和要求融入城市发展相关制度和规范条例,如市民公约、行业规范、村规民约等,引导人们自觉弘扬和践行城市精神。可在城市设计中体现城市精神内涵,将核心理念融入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打造之中。要重视保护代表城市历史文脉的老街、古建筑等,让市民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适当保留世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体现地方特质的生活方式等,具象化体现城市精神气质。

  坚持调整与完善,让城市精神与时俱进。城市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城市的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可定期通过社会调查和专家评估等方式,了解各方面对城市精神的认同度和践行度,评估其实际效果,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动态调整。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城市面临新挑战等,对城市精神的内涵和传播方式等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城市精神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比如,广东深圳曾于1990年将“深圳精神”提炼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调整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2020年再次修改为“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深圳精神”的演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城市精神,彰显了谋划城市发展更为远大的眼光,能够更好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做新时代的“挑担人”

    “担”,是担事的担,是担当的担。从党群一心、军民一家,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担,我愈发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挑担意识、提高挑担本领、争做挑担能手。自己这一程挑得稳一点、远一点,就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带动更多人共挑担[详细]

    10-31 16-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促低空经济飞得更稳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对空间的利用必将随着技术进步而更加充分、科学。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大有可为,作为造福民生福祉的新业态具有无限可能。稳步推进改革,大胆试大胆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低空经济终将迎来“腾飞”,成就更加美好的生活。[详细]

    10-31 16-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智能经济加快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详细]

    10-30 12-10 人民日报 分享
  • 讲述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

    工作在党的诞生地,我的青春是讲述许多人的青春,我的职责是讲述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如果能由此让参观者记住一个人、一件展品、一个故事,受到触动、生出力量,便是最大的意义。[详细]

    10-30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能力——深刻理解政治能力的理论内涵与创新贡献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全面从[详细]

    10-27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工作实效检验减负成效

    减负不能减担当,松绑更要添干劲。减负工作开展得好不好,不仅要看负担减没减,也要看抓落实、为民服务的成效和水平有没有提高。[详细]

    10-27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理念之变引领发展之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唯一标准。站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历史关口,我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详细]

    10-21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

    “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详细]

    10-21 09-10 人民日报 分享
  • 从“多少年”感悟自信

    前不久,一位外国政要在参加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前接受采访时表示,30多年前首访中国时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未来可期”。时间与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发展的潜力大、活力足。扬帆的中国定会乘势而上,向着更加壮阔的前方远航。[详细]

    10-20 11-10 人民日报 分享
  • 引领未来,中国做对了什么

    大道如砥,大势如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激发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未来一定属于我们!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详细]

    10-20 10-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