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玉:语言互通开启“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之门

2021-11-03  来源: 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到60多个,所使用的国语及官方语近60种。面对文化的差异性及语言的多样性,如何实现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日前,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央编译局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王铭玉教授接受了人民网天津频道记者的专访。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特别强调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王铭玉教授说道,“我认为语言互通是实现‘五通’的前提条件。”基于此,王铭玉教授提出从国家层面构建语言战略,从语言规划、语言安全、周边国家通用语建设、汉语传播以及语言服务等五个方面加强研究和构建。“在这五个方面中,语言规划尤为迫切。”王铭玉教授补充道,“设置多少个语种?如何平衡区域发展?语种发展如何实现互补?这些都是语言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一带一路”战略无疑汉语国际传播带来了时代机遇,但如何搭好时代的“顺风车”?王铭玉教授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完善战略布局。明确把汉语国际传播纳入“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计划,以“一带为主,一路为辅”。在初期阶段,坚持“一路向西”原则,加强陆上丝绸之路的语言战略规划;二是重视理论研究。语言的传播不是靠强权,而是通过宗教、文化和贸易等途径进行传播。因此,应着力研究汉语国际传播方式,加快汉语向世界传播的步伐;三是实施多层次推进。包括扩大来华留学生计划、到各国开设中短期培训班、加强境外企业员工外语培训和外籍员工汉语培训,发挥孔子学院的优势等。

  谈及“语言战略”中的人才培养问题,王铭玉教授表示,天津外国语大学着力培养四类人才。第一,素养型外宣人才。近年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将中央文献翻译作为主流方向之一,与中央编译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相关课程注入本科学习阶段,致力于培养外语优秀且有素养、有使命、有担当的外语人才。第二,博雅型外事人才。所谓博,即广博,是文理相通;雅,即儒雅,是做人为先。天津外国语大学去年开设了外交学,学生入校以后,前两年进行深度的英语复合学习,后两年进行深度的外交复合学习,以此培养知识面和视野都很开阔的外事人才。另外,“我们要培养能够坐在谈判桌上当首席翻译的学生”,王铭玉教授说道,这一类称作“复合型经贸人才”。学生在学好外语的同时,需要学习会计、经贸等专业知识,培养高度复合的行业人才。第四,文化传承型人才。汉语的传播、中华文明的呈现,需要传承型人才担当重任。“最后一种是输入型人才”王铭玉教授说,“天津外国语大学有丰富的对外汉语交流经验,我们正考虑在天津外国大学设立来津留华(项目),所有来天津的留学人员,先集中到天津外国语大学进行预科班培训,之后再进入各个大学学习专业知识。留华人员需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就是我说的最后一种,称作‘知华’人才。”

  “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作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在语言发展中更应担起责任和使命。”王铭玉教授的一席话让我们看到了汉语国际传播的美好未来。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张琨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