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2025-11-12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 斌

  李 斌

  “十五五”规划建议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纳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本栏目即日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十四五”时期发展成果,探讨如何更好激发改革创新动力,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编者

  燃“冰”成炬,深海逐梦。科研人员远程操控潜水器,在南海1522米深处的冷泉口采集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光伏电能引燃,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由此诞生。

  如果把广袤海洋视作一张画布,海洋装备恰如生花妙笔,助我们勾勒向海图强的航线。报告显示,全球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达30.64万件,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约16.66万件,占全球比重达54.4%。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海洋装备业的突破性进展,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激发发展活力的生动缩影。

  从跟跑到领跑,紧紧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蛟龙”入海,“蓝鲸”遨游,海上崛起风机“森林”,深海诞生智慧渔场,高端海洋装备的密集涌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边界,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协同发展。这背后,是材料科学、智能控制、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的集中突破,是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持续提升。

  回看“十四五”时期,国产光刻机取得重大突破,多个通用大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问二号成功发射……这些成就表明:唯有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才能掌握战略主动。展望“十五五”时期,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将不断增强。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独特优势。办大事、闯难关,集中力量是关键。大洋钻探装备被誉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皇冠”。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由150余家单位密切协同、共同建造,不仅汇聚海洋、地质、船舶等领域顶尖科技成果,主要性能指标全面领先,建造周期也较国际同类型船缩短了一年多。

  科技自立自强源自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统筹,进一步加强央地协同、部门联动,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我国科技体系的整体效能将进一步提升。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无论是加强原始创新还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最终目的都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受益于有效专利数量多、质量好,我国海洋经济不断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以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南京大学是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单位。得益于厘清知识产权关系,该校物理学院教授陈增兵的创业团队吸引到千万元级社会资本,将量子通信软硬件模块产品化。从实践看,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将更为通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建设科技强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作用,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锐意改革、持续深耕,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创新“加速度”,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详细]

    11-12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伟大而浪漫”何以动人心弦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应该有雄心壮志。”没有奇思妙想,难以创新创造;没有雄心壮志,也难以开创奇迹。前行征途上,道不变、志不改、气不竭,多些砺剑长空的本领、多些气冲霄汉的勇毅,我们的事业定能蒸蒸日上。[详细]

    11-12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年轻干部不妨多些“自找苦吃”

    年轻干部“自找苦吃”,既需要自身主动,也离不开组织“搭台赋能”。只有让吃苦者不吃亏、让有为者有位,才能让愿吃苦、能吃苦的年轻干部有平台、有奔头,进而激励和引导更多年轻干部立足本职岗位,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详细]

    11-1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打造数字合作的“上合样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下,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数字化、智能化交织推进的新阶段。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使用、维护国家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携手应对挑战、深化互利合作、增进人类福祉,成为各国必须回答的现实问[详细]

    11-11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四个坐标看中国航天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详细]

    11-10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标准出海 共赢致远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并非中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向世界的单向道,而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共享发展的过程。[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规划衔接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

    11-07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越开放,越活跃,越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下,第八届进博会正迎来八方客。这一展现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窗口,将带来更多惊喜。开源共享、开放共进,充满活力、张开怀抱的发展之姿,定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详细]

    11-05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五年规划何以世界瞩目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启示。[详细]

    11-05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