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常怀千岁忧”的历史自觉

2025-11-1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张运君 张亦弛

  张运君 张亦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所谓‘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坚定‘四个自信’,最终要坚信共产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我们身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干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心要想着远大目标。”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胸怀大局、着眼长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有的同志在工作中陷入事务主义、得过且过、急功近利,对潜在风险警惕性不足,缺乏长远目标和大局观念。这深刻表明,党员干部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涵养“常怀千岁忧”的历史自觉尤为必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和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相应的否定理解。因此,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洞察大势的历史清醒、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未雨绸缪的远见卓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笃定前行,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党史中感悟“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常怀忧患之思,方能让“于安思危,于治忧乱”成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散一尺。涵养“常怀千岁忧”的历史自觉,必须固本培元。忧患意识和长远眼光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对理想信念的不懈坚守。现实中,个别人把“占位子”“抢票子”看成人生“硬道理”,问题表现在作风纪律上,根子实际在理想信念上。历史一再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只有精神上不“缺钙”,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一共产党人的“本”,才能涵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才能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才能将有限人生自觉融入人类解放的壮丽征程。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必须将“常怀千岁忧”的历史自觉转化为“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担当作为。在改革发展的主阵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化压力为动力、变壁垒为阶梯,战胜一切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广大党员干部更应坚定理想信念的“主心骨”,不断增强忧患意识,主动研判风险,确保在风高浪急的考验中不偏航、在惊涛骇浪的挑战中不退缩,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新篇章贡献力量。

返回首页>>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四个坐标看中国航天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详细]

    11-10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标准出海 共赢致远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并非中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向世界的单向道,而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共享发展的过程。[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以规划衔接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11-10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

    11-07 16-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越开放,越活跃,越发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下,第八届进博会正迎来八方客。这一展现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窗口,将带来更多惊喜。开源共享、开放共进,充满活力、张开怀抱的发展之姿,定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详细]

    11-05 11-11 人民日报 分享
  • 五年规划何以世界瞩目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启示。[详细]

    11-05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历史将不断证明,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必将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护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创新的荣光![详细]

    11-04 10-11 人民日报 分享
  • 推动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详细]

    11-03 15-11 人民日报 分享
  • “让利”与“获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种种“让利”的实践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投资。无论是票根经济、还是“一元剧场”,形式虽异,本质不变——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诚表达。期待更多诚心之举涌现,为人们带来欣喜、为市场带来活力、为发展带来潜能。[详细]

    11-03 15-11 人民日报 分享
  • 做新时代的“挑担人”

    “担”,是担事的担,是担当的担。从党群一心、军民一家,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担,我愈发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挑担意识、提高挑担本领、争做挑担能手。自己这一程挑得稳一点、远一点,就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带动更多人共挑担[详细]

    10-31 16-10 人民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