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赵 峥
城市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为构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作出了系统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城市生活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栖息之所,也是承载经济活动、社会关系与文化记忆的综合场域。城市生活空间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体验,是体现现代化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维度。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空间品质,有助于促进消费、稳定投资、鼓励创新,激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样的历史性变化赋予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具体来看,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需要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又需要推动民生福祉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更高层次跃升。在建设内容上,既重视“投资于物”,改善住房、道路、管网、水电燃气等城市生活“硬条件”;又注重“投资于人”,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上持续发力。在功能结构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进城市空间功能,释放人口、产业、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多维协同效应,推动“人、产、城”深度融合与协调发展。
聚焦“住有优居”,筑牢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根基。“住有优居”是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核心表征。面对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唯有在持续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整体居住环境,系统推进“好房子”与完整社区建设,才能筑牢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根基。促进增量优化。推动房地产开发建设模式创新,在住房设计环节,兼顾建筑美学与实用功能;在建造环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与装配式工艺,提升建筑耐久性与居住舒适度;在运维环节,健全房屋全生命周期养护机制,并与物业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有效衔接,把新房子建成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促进存量提质。有序推动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与城镇老旧小区升级,促进土地再开发与产业、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实现城市生活空间价值迭代升级,让更多老社区焕发新活力。加快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统筹“好房子”与“好小区”。比如,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缤纷社区通过全域适老化改造、儿童友好设施建设等措施,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实现服务便捷高效、人群覆盖全面,使昔日老旧安置小区展现出现代化社区新风貌。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承载能力。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也是高品质生活空间的坚实支撑。当前,我国城市空间格局与基础设施骨架已基本形成。在城镇化速度趋稳、人口结构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与效能提升。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聚焦燃气、供水、污水、供热等地下管网,实施更新改造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综合管廊,破解“拉链马路”、城市内涝等问题。织密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绿色慢行交通网络,实现公交、地铁、慢行系统便捷换乘,增强城市居民出行便利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5G、千兆光网、算力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底座,实现“数字技术”与“生活场景”双轮驱动。例如,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在联通地面与地下交通设施体系的基础上,布局“5G+北斗”精准导航系统,实现地下空间精准导航,极大缓解了居民交通出行压力,显著提升了核心城区通行效率,展现了数智技术赋能城市品质生活的实效。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彰显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的民生温度。公共服务是城市的核心功能,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不仅要扎实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要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加大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力度,使优质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覆盖更广群体、满足多元需求。比如,四川省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下沉和远程共享,将省内优质学校与民族地区、偏远薄弱地区学校连接,发挥城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打破地域限制,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更多学校。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需充分考量不同群体需求差异。针对老年群体,推进家庭适老化改造,增加智慧养老服务供给;面向婴幼儿家庭,着力健全社区托育服务设施;根据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需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通过优质公共服务的“精准滴灌”,切实把民生愿景转化为可感可及的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实景。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牛乐耕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下,第八届进博会正迎来八方客。这一展现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窗口,将带来更多惊喜。开源共享、开放共进,充满活力、张开怀抱的发展之姿,定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详细]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启示。[详细]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历史将不断证明,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必将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护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创新的荣光![详细]
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详细]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种种“让利”的实践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投资。无论是票根经济、还是“一元剧场”,形式虽异,本质不变——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诚表达。期待更多诚心之举涌现,为人们带来欣喜、为市场带来活力、为发展带来潜能。[详细]
“担”,是担事的担,是担当的担。从党群一心、军民一家,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担,我愈发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挑担意识、提高挑担本领、争做挑担能手。自己这一程挑得稳一点、远一点,就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带动更多人共挑担[详细]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对空间的利用必将随着技术进步而更加充分、科学。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大有可为,作为造福民生福祉的新业态具有无限可能。稳步推进改革,大胆试大胆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低空经济终将迎来“腾飞”,成就更加美好的生活。[详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