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牛乐耕
钟 颐
不久前,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抚今追昔,我们可以梳理出4个时空坐标,感悟中国人问天求索的壮阔征途。
第一个坐标,是此时此刻。每一次出征都有突破,每一次突破都令人振奋。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六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七次飞行任务。看似平常的数字背后,藏着中国航天的“硬核升级”,如首次实施3.5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大幅缩短航天员舱内等待时间。这份游刃有余背后,是中国航天在稳扎稳打中千锤百炼、在攻坚克难中矢志创新的奋斗精神。
第二个坐标,是2026年。港澳航天员预计最早将于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港澳同胞圆梦太空意义重大。一方面,一家人共享同一荣光,是激动人心的“历史同框”;另一方面,港澳地区加快融入祖国发展大局,科技交流合作参与程度越来越深。“火星相机”助力“天问”、“澳科一号”卫星闪耀太空、香港研发机械人助力“嫦娥探月”……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我们共同见证、共同参与。
第三个坐标,是2030年。在明年的任务标识征集中,出现了梦舟一号的身影。上九天揽月,是中华民族的夙愿。18年前,嫦娥一号奔赴月球,梦想走进现实;接着,“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圆满完成;“十四五”时期,我国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深空探测技术领域捷报频传,我们有信心也有条件将揽月传奇续写到底。
第四个坐标,是星辰大海。苍穹无尽,何时“手可摘星辰”?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给出了坚定的回答:“中国应该飞得更远,中国有能力飞得更远。”从近地走向深空,在探索中开拓,中国始终秉持航天事业是人类共同事业的理念,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
行不止者,虽远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刚好构成了一个代际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坐标将不断刷新。
(摘编自《南方日报》,原题为《从四个时空坐标看中国航天》)

责任编辑:牛乐耕
《建议》提出的“强化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等部署,蕴含着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科学方法论,为各地区各部门以规划衔接赋能高质量发展、携手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丽图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十五五[详细]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锚定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建设,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人向往的美好家园。[详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当下,第八届进博会正迎来八方客。这一展现中国与世界开放融通的窗口,将带来更多惊喜。开源共享、开放共进,充满活力、张开怀抱的发展之姿,定能让人更深刻地理解“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详细]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从来没有想挑战谁、取代谁,而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做更好的自己,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这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治理的启示。[详细]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历史将不断证明,把法律交给人民,让人民信仰法治,必将汇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护航“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创新的荣光![详细]
当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详细]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种种“让利”的实践是着眼长远的战略投资。无论是票根经济、还是“一元剧场”,形式虽异,本质不变——都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诚表达。期待更多诚心之举涌现,为人们带来欣喜、为市场带来活力、为发展带来潜能。[详细]
“担”,是担事的担,是担当的担。从党群一心、军民一家,到如今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再看那根扁担,我愈发体会到: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增强挑担意识、提高挑担本领、争做挑担能手。自己这一程挑得稳一点、远一点,就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带动更多人共挑担[详细]
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对空间的利用必将随着技术进步而更加充分、科学。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大有可为,作为造福民生福祉的新业态具有无限可能。稳步推进改革,大胆试大胆闯,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低空经济终将迎来“腾飞”,成就更加美好的生活。[详细]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详细]